好好开拓自己
适逢台湾新闻报五十二周年报庆,举办一系列讲座,承蒙张董事长跟洪董事长的邀约,希望我来这里,跟大家讲佛法。
今天所讲的,如果说不是佛法,那也不一定对,为什么?因为佛法的本身,是从现实的生活中,关系到人与事,去发现问题,再从问题中去发现佛法,可见佛法不是另外的东西。所以我今天并不用佛教的专有名词、经文……,来跟大家谈问题,今天所介绍的主题是「好好开拓自己」。
「开拓」这两个字,我们知道开是开发、拓是拓展;如果以现代商业管理学来看这标题,「自己」就是产品。我们知道一样产品,从设计到开发,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而且也必须在时间、空间里面,不断去提升;再者,东西摆在商店里,要有人来买,这就涉及到拓展的问题。可能大家听了会说,为什么把「自己」当成「产品」呢?!
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引用这么一句话,大家就不会认为,好像把人当成物了,其实我材就是产品,问题在于是不是能把你的才能表现出来?在未表现之前,有没有刻意的去培养你的才能?开发,不一定说已经拥有多少才能;我们知道,人人都有不同的根基、或不同的潜能,如果不能把你的潜能发挥出来,即使样子长得像佛教里所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也没有用,所以,样子长得怎么样,不是问题,毕竟人需要的是内涵,因此,我说要「好好开拓自己」。
每个人都有潜能,这种潜能不一定是天生的,而是从小到大,从家庭到学校、社会慢慢地培养起来的。不管你是在民营单位,或公家单位,从事各阶层的工作,不管职务大小,每个人都有必备的专长、专业,这些专长、专业,也是从小慢慢培养而成的。所以说开拓自己,还是要从培养上去着手。
譬如目前失业的人口比例太高,可是我们发现,有很多的行业,必须具备某些专业、专长,可能这类的人才还不够用,我们也知道最近很多学者、专家提出来,现在的失业不是问题,而你为什么失业?那才是问题。
所以我们通常面对问题,只是去找个答案,绝不会说,很冷静的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就像走在街上,莫名其妙被人捅一刀,好像社会治安很乱,自认没有惹人家,为什么要捅我一刀?就归咎于别人。可是,当治安单位抓到行凶的人,问他:为什么你要捅他一刀?行凶的人说:为什么他要斜着眼睛,用鄙视的眼光看我?我这么一讲,大家就知道,为什么人家要捅你?往往我们的眼睛,都往外看,可是在佛法里,除了往外看,还要往内看。
往内、往外,看的是什么?外,是看别人的我;内,是要反过来看自己的我。因此任何问题的发生,绝不是以自我意识去认定;很多的事,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所反应出来的,都只是自我意识,有的比较感性、有的比较理性,它的差别如此而已。
我们晓得,自我意识往往忽略了别人的我,只把自己的自我摆在前面,我们常会说:「为什么?」甚至于现在很多歌曲,都在喊「为什么?」我们看,很多人在生气的时候,也在喊「为什么?」;哪怕在家庭里面,不管那个份子,或是赚钱的人,也是动不动就「为什么?」
然而,这「为什么」有两个方式,一个是我究竟为什么?这是我们经常在家里面发现的;另一个是普遍性的为什么?这种就是人与人相处时,最平常的问题。我们只要谈到「为什么」这句话,必然就关系到人与人、人与事的问题,这些人与人、人与事,如果从来不发生关系,就不会有「为什么」;可是,在我们一生中,往往把自己宝贵的生命摆在那上面,浪费太多时间。
「为什么」如果只是以自我去表现,真的是浪费;如把这个「为什么」换个环境,改变它的内涵,像科学家、发明家或思想家,甚至于政治家、教育家,把「为什么」摆在这些事物上,我想他的价值、成就,以及对人的利益就完全不同了。
同样一个「为什么」,如果把「我」放在前面,只是把自己的缺点完完整整显现出来,告诉别人;如摆在人人所看到的各种专业、事物上,绝不会说,你怎么都把自己摆到那里面去。
所以「我为什么?」看起来是很平常的事,像在家庭里,丈夫在外面忙碌、赚钱,只要有点不如意,回到家里,发现一点点不顺心,马上就冒出一句话「我为什么?」当然,男主人有权利说「为什么」,可是他忘了,如果女主人也在外面工作、赚钱,她也有权利说「为什么」,这是我们站在主外的立场来说。
可是,谈到家庭之内呢?不管你是男主人、女主人,在外工作、忙碌、赚钱,有权利说「为什么」,但在家里面的人,难道就没有权利说「我为什么」吗?所以,我们常常表现「为什么」,说出这句话的人,很少考虑你有权利说,别人同样也有权利;如果能够懂得,除了自己的我,还有别人的我,那么「好好开拓自己」,「好好」两个字,就建立起来了。
当然,开拓需要时间、空间。过去我常在外面演讲,时常会听到,那位和尚在说什么?有什么好听的?不都是些迷信吗?这种事情,不是谁对、谁错,而是把我意识摆在自己的立场;如果把「我」,摆在学习、读的心态,去面对环境,这个「我」就不会太过于感性、或理性了。如此,你将会去调和它,使自我意识慢慢淡化,就像一般所说的,会冷静、客观些;佛教所谈的,也是那个「我」,为什么?打开始我就讲过,佛教的佛法,是现实生活里,关系到人、关系到事,从中去发现佛法。
所谓佛法,绝不是放在庙里的那部大藏经,因为那部大藏经,只是一大堆的印刷品,跟四库全书差不多;如果不去看它、认识它、理解它的内容,对你没有一点好处。事实上,人在任何的时刻,所讲的话、或行为,分别对的也好、错的也好,好的也好、不好的也好,都离不开这些。
中国的佛教,所表现的佛法,已融合了中国儒家的思想,也迎合我们的民族性、文化背景,可以说,中国的佛教是属于中国的,而不是印度的;可是,佛教来自于印度,往往印度本土的一些色彩,也会随着加入佛教的内容,可以说佛教变了、乱了,它并不是多元化,而是乱。
以佛教而言,两千多年以前的印度,可说是贫穷、落后、骯脏,而释迦牟尼佛谈佛法,谈的是清净、庄严,就是针对这些贫穷、落后、骯脏而说的,其实在中国大陆西北地区,像西藏、新疆、内蒙这些地方,跟印度的环境差不多;因此,依于印度环境所形成的佛教,到达中国以后,有两个分段,一个是流布在比较贫穷、落后的地方;一个是分布在中原地带,比较富裕的地方。因为佛法的本身,是针对人的我而说法,依于人的我所处环境、教育、文化、经济种种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就完全不同。
我们现在看台湾的宗教型态,不管道教、佛教、民间信仰都是依赖神、佛祖,有什么事,就去求他;做错了,为表示忏悔,「我错了」然后就交给他。最后变成,「我」本来很迷惑,结果反而愈来愈迷惑了。为什么?这就是我刚刚所说的,时代背景、环境,以及它的历史、文化等等所造成的。
以佛教而言,如果在座有很多是学佛的佛教徒,我可以说,你们很少在修养自己,很少照顾自己的身、口、意,也就是你的身体行为、言语行为、思想意念的行为;几乎都在参加诵经、礼忏、做法会、布施、供养,其实那不是修行。如果谈到修养,只是告诉你一个方法,去依赖它,不让自己犯错,甚至于给你一个很遥远、很遥远未来的理想,但是摆在眼前的该怎么办?没有办法的,就去求佛、求菩萨,很少说自己发生什么问题,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自己去认识、去了解而化解问题。
因此,我把它分成两大类:一是佛教徒、一是学佛的人;当然,学佛的人也是佛教徒,可是佛教徒不一定是学佛的人。在这里讲句不该讲的话,念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大家有没有想过,去西方极乐世界做什么?虽然,经典上讲极乐世界的众生,像吃饭,想一想就有了;穿衣服,想一想就有了;甚至于想用鲜花供佛,都有天女散花,连花都不需要买;在极乐世界只有乐,没有苦。但是,大家有没有思考过,那是什么样的日子?如果你真的去了,究竟在那里做什么?佛法的本身,强调现实生活中的我,要怎么样活在现实的环境中,而且要活得很好。我们常听到解脱、自在,那是什么?就是活得很好,究竟怎么样才叫活得很好呢?
以一般人而言,不做亏心事、不做坏事,就心安理得了;可是有没有想过,什么叫坏事?什么叫亏心事?如果以善、恶来看,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今天天底下所有的人都是善,那会是什么样的世界?如果都是恶,又会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事实上,以人而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的我,他所接受的环境,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包括自己自修所下的工夫、吸取的知识经验,所形成的智慧就有差别。当然,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善或恶;所以佛法对世间的一切,认为都是相对的,怎么说呢?
我们晓得,人有善恶、美丑,事情有好坏,道理有对错,还涉及到是非;总是在相对的中间去分别人、去认识人,如果不知道如何去面对现实,去认识问题、了解问题、发现问题的话,那永远只是个自我而已,而且会愈来愈强烈,所表现的往往都是伤害、都是缺失。
所以,佛法中谈修行,很多人都摆在念佛号、持咒语、念经、拜忏、或打坐,认为这些方法就是修行,完全错了;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上谈到修行,是针对我们身体的行为、言语的行为、思想意念的行为而说的。
刚说过每个人都不一样,所表现出来,都有些不理想的地方,才会提到要修行,就是修正我们身体的行为、言语的行为、思想意念的行为。佛法或者佛教,不可以说修个什么法门就叫修行,佛法之所以有法门,主要的目的,是当自己还不能做主的时刻,暂时告诉你有个方法,可以去依赖它,至少你不会做坏事、不会犯错,如此而已。
当没有行持这些法门的时刻,绝大多数的时间,活在现实生活中,必然会跟人与事打交道,如你用不上那些方法,身体的行为、言语的行为、思想意念的行为就有缺失,会造成伤害;所以,佛法的重点是告诉你,在行为上的修养才叫修行,不是那些方法。
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这些都只在自己不能自主,或唯恐做错事,造成伤害时,所依赖的东西而已;如以现代心理学而言,也是一种心理目标的转移。只是照那样去做,你不可能成佛、成菩萨,唯有从身、口、意的行为去着手,犯错的机会愈来愈少,伤害别人的机会也会愈来愈少,甚至可做到,不仅仅没有缺失,还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得到利益。事实上,不只佛教谈这些,在中国儒家的思想里,同样也谈这些,只是各家各派所表现的有所差别。
佛法的本身,就是在世间的相对法里,去认识、了解、突破它;认识、了解、突破什么?先对自己的「我」着手;这些年我常对很多学佛的人,讲这么一句不好听的话,很多人学了一点点东西,就在修理别人,而不是修行自己。我们常看到有些懂得一点点佛教东西的人,看到对方有某些不好或错误,就说:「你看,你学佛,还这个样子!」讲的是别人的我,可是有没有想过?当你看到、听到别人的我有些问题,有没有反过来,看看自己的我,有没有同样的问题?!
所以,我常说学佛尽学些,动不动就修理别人;我认为这还算不错,为什么?他还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最悲哀的是,自己是学佛的人,面对其他学佛的人,都希望他们是佛菩萨,不能有任何的缺点,自己却心甘情愿做个凡夫众生,为什么?都在要求别人,当然你要求他,希望他好,希望他是佛、是菩萨,那自己是什么呢?
学佛的对象是自己,不是别人;以前有些家庭里的子女,要跟我出家,有的父母会反对,甚至于有的父母到寺院来对我说,他的儿子或者女儿,做人都做不好,还想做佛,不要以为,他这句话说错了,他说得很对,为什么?人都做不好,怎么能做佛、做菩萨?
人,至少我们还有些公定的尺度,可依于那些范畴去做;可是做佛、做菩萨,不容许有自我。因此,谈这个主题「好好开拓自己」,就是在「我」上去培养;此种培养,是从身体的行为、言语的行为、思想意念的行为上去着手。以做人而言,人人都以为很了解自己,其实,人最不了解的是自己,为什么?
我们常看别人,看得很清楚,轮到自己就迷糊了,比如有两人在争吵,如果你是第三者,很容易去发现,好像谁有理、谁没有理。我曾说过,不管是学佛、不学佛,为人要明辨是非,不要参与是非;明辨是非是一种修养,参与是非是出卖自己,为什么?
别人在谈是论非,已辩得不可开交,你和争吵的两人,本来没有关系,你却插上一脚,跟人家评理、去做老大,最后那两人可能反过来对付你一个,为什么?他们本来争论的是「是非」,你参与的也是「是非」,你还是在「是非」的圈子里。可是,如果你去明辨是非,就可以从这些辩论中学习,所以明辨是非,是学习;参与是非,就是出卖自己。
以佛法而言,没有什么「是非」,天底下以自我而言,只有一个「是」,没有「非」,即使有的时候认错,并不表示承认你是「非」,同样还是以「是」做为你的理由。我们看两个人争论是非的时候,都说对方「非」,自己「是」,那表示在人的我里面没有「非」,只有「是」,只是每个人都强调自己是「是」,别人是「非」,才有是非的分别。如果你是第三者,从这上面去认识、了解,的确能学习很多,得到很多利益;如果你参与,那是出卖自己。
可是,人很喜欢出卖自己,我常跟亲近我的人提到,当你认为别人所显现的是缺点,不要以为那刚好是你的优点,此话怎么说?因为当你看到别人的是缺点时,就已经认为自己是优点了,为什么?好像他有这个缺点,自己没有。因此学习、修行中的人,当发现别人的缺点,千万不要表现是自己的优点;当发现别人的优点,要好好检讨自己的缺点。
所谓「开拓自己」,绝不是人云亦云,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而是要去开发、拓展。所以,我们常常会讲,某人说……、谁说……,可能我比较叛逆,即使说是佛说的,我也想知道佛是什么时候说的?在什么地方说的?有什么证据,提出来是他说的?通常人都会引用「他们说」,像某些名人、专家、学者、或智者,可是自己说什么?
再者,我们看论文,不管是博士论文或其它论文,一定要引用很多的参考书,参考的书籍越多,表示你的论文越好;现在全世界的论文,好像餐馆里面的大拼盘,怎么说?既然是论文,应该是从自己所学的科系里,所拥有的、认识的、得到的一份心得表现出来,才能叫论文。可是,全世界几乎都是用这种方式,怕去开拓自己;有没有想过?写书的人,如果也引用某些人的文章、论点,他还是像切了各式各样的菜食,把它摆成大拼盘。如果要探讨真正某人说的,你理解多少?我们常以自己的意识、智慧,去诠释别人所说,也因为这样,人往往很容易藉此机会,表现自己的聪明,而不是智慧。
最后,聪明表现得太久、太多,可能反被聪明误,为什么?因为他们是从看到、听到,慢慢收集资料,其实都是别人的,你认识了多少、深入了多少?能不能知道,他真正说什么?否则都是人云亦云,就等于你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如果我们还能举出,某人他说什么?还比较容易去探讨问题之所在;然而,最大的问题是大家都这么说,这是最悲哀的事。
大家都这么说,「大家」的比例是多少?现在的「民调」,我是百分之百不相信,为什么?譬如说电视CALL-IN的节目,我们晓得有CALL-IN部队,只要哪个节目有CALL-IN,这些人一定都到。我们看很多民意调查机构,像年龄层、学历、区域……,如果多用一点心,可能客观一点;可是有多少人是翻电话簿,一个个打来的,甚至世界上有名的民意调查机构,连他们自己发表的数字,他们自己的内心都在笑,为什么?就是刚刚说的「我」,每个人的「我」,表现的真、假,不同的表现,你究竟选择哪个我?自己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里,甚至同一个时间、空间里,所表现的自我都那么复杂,怎么能够论定他说的就是这一种?!
可能大家会说,照你这么说都没有用,就像一个国家,它的法律、法规只是一些约束力而已,究竟能做到什么?真的那么有效,监狱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问题出在哪里?因为这些人,是看别人的我,不会把「自己的我」融合到「别人的我」,尤其「人、我」的分析,在佛法里面是非常微细的,
经典上常有些形容词,像「无量无边、百千万亿」,说的是什么?是说它的数目字非常非常的大、非常微细,可是我们通常是以概念去看,即使有分析之学,此种分析也可能是以自我为前提,再不然,是以某些学者、专家的自我做为重点,在这里不是取笑某些人,像很多学财经的买股票,赔得最惨,不要以为学财经的就会做生意,就会买股票,看那些股票分析师,都发财了吗?是有很多人发财,为什么?用他的方法、手段操作股票,而使他得到利益,他并不是根据真正的资讯做分析,要不然为什么有很多分析师,出那么大的事?其实买股票被套牢、赔了,怪谁?要怪证交税太高吗?要不然就是怪政府出来拉盘,怪来怪去都是别人。如果你在股票上得到了利益,有没有人说,我很感谢政府、我很感谢谁?没有,问题在哪里?只是个自我而已,而且是没有经过修行的自我,不是依于感性,就是理性的自我在表现,如此而已。
人的世界,关系到人的问题,还是要用人的方法去面对、去化解,不可以用佛法的方式,例如:佛法里面谈「忍」,所谓忍波罗蜜,就是忍的方法,如果我们用此方法去面对人的问题,你想去化解它,暂时可以,就像「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不要说百日,就说一年好了,以后的日子,能不能继续忍?可能大家也会思考一个问题,佛法讲忍的方法做什么呢?
佛法所说的忍,不是佛教徒所说的忍,佛教徒所说的忍,是压迫自己、勉强自己;佛法所说的忍,是叫你去面对问题、认识问题、了解问题,最后化解问题。忍,目的是化解,当你面对问题的时候,先以忍的方法,在修行上面有多少本钱,先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修行,你的境界愈高,修养愈高,你所表现的忍,化解问题就愈快,修养不够,化解问题就愈慢。
如果你不了解行忍的方法,它的大前提是化解问题的话,你只是勉强自己、抑制自己,最后变成什么?忍无可忍,后果是什么?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所以,同样是佛法,如果不了解「法」的真义、宗旨,以及利益之所在;搞错了方向,或照着文字去解释,最后都不是佛法,甚至于还会对佛教产生反感。
举个例子,假使自己平常的运气很好,一直都过得很顺当,比较不会去思考,可能会糊里糊涂的过一辈子;如果运气不好,什么都不顺,就会怨天尤人,或常生病,甚至于车祸意外,那会说什么?一辈子没做过伤害别人的事,也没做过昧良心的事,为什么这些不好的都降临在我身上?甚至于还会说,那些做尽坏事的人,反而过得很好,都是用这种埋怨的方式去面对问题,他的问题究竟在哪里?
因为他从来没有去开拓自己,只是把自己摆在我就是这个样,可是有没有想过?你生下来,从婴儿到幼儿,那时候的我,是怎么样?慢慢成长,从儿童到少年,那时候的我,又是什么?慢慢到青少年,那时候,又是什么?等到进入中年,甚至于老年,那时候的我,又是什么?它绝不是同一个我,虽然自我的本体是相同的,可是经过调理、修养,知识经验完成的智慧,不一样了!
有很多的家庭,常对子女,作出些错误的判断,什么是错误的判断?像到达国中二年级,甚至于国三、高一、高二这种年龄,很多家长会跟我说,我这孩子小时候很乖、很听话,可是现在完全变了,问我是不是要诵经、拜忏、做功德?我说句很大不敬的话,佛教的生意很好,就是在这些地方。可是,很多跟我讲这些话的人,并不是没有受过教育,有的还受过高等教育,问题出在哪里?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层的我。
譬如对外所接收的资讯、吸收的知识经验、形成的智慧都不一样,小的时候叫他来就来,给他什么就吃什么,给他穿什么就穿,叫他怎么做就怎么做。我们晓得,在台湾亚热带的环境比较早熟,国中二年级以上,男孩、女孩,生理上慢慢由未成熟转变为成人,在生理、心理上,他的资讯都在改变。所以,很多专家说,国二到高二的年龄,是个叛逆的年龄,事实上,不是叛逆,在此时,他的空间里,整个的内涵都变了,如果老是把他,摆在小时候很乖、很听话,只有洋娃娃才会如此,人是不可能这样。
佛法谈我,绝不是规范在一个范围,或一个层级,因为人的我,时时刻刻都会起变化,所产生的作用,也就不同。如果说家长对儿女产生烦恼的时候,最简单的方式,回过来想一想,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你就会知道,在这个年龄层的儿女,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因为做父母的,本身所形成的智慧,跟不同年龄层儿女的智慧,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
譬如说,画画比赛,有幼稚园、小学生、中学生画的画,有初中、高中,甚至于大学、或专业画出来的画,可不可以用相同的方式,去评论他的画?我们一定会分幼儿组、中小学组、大专组,或成人组、社会组,一定去分组别来评论;可是做父亲、母亲的看到小儿女,拿着蜡笔或签字笔在纸上乱涂鸦,根本不知道他在涂什么,会不会骂他?不会的,你会称赞他,为什么?因为你此时,以相同的智慧、立场去看待小孩。我之所以会出那么多的问题,在于只把「我」摆在自我的某个时间、空间,或形成某种智慧的境界里;也就因为这样,人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当然也关系到事。所以,我们活在人的世间,喜怒哀乐、好恶,这些并没有错,这种分别也是很自然的。 如果你只认为这是很自然的,本来就是这样,你就这样过日子,对自我从来没有去开发,也没有去拓展;如此的话,别人升官比你升得快、书读得比你好、钱赚得也比你多。我们常用忌妒或自卑的方式去看别人,这是不正确的观念,因为羡慕,永远是人家的;忌妒也是人家的;你自己是什么?我们常知道的我,经常使用的我,可是从来不去修养我,怎么会有机会开发?怎么会有机会去推销自己?
我们现在看求职的各行各业,叫你填履历表,假使你认为自己会什么,就填什么,而不去注意对方的需求,结果会如何?像我开创的广播公司招考一些人才,也有很多人,说得头头是道,经历也很多,可是一上班,问题就来了,因为他并不知道征求人才的单位,需要的是什么?他自己本身具备了多少?最近电视上常看到这些新闻,过去当过大老板的,因经营不善,开计程车或卖小吃,有各式各样的改变,可是他还是活得很好,甚至于收入比以前还好。真正找不到事情做的,大部份是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再不然就说,我过去拿多少薪水,我过去……,都用这种方式,当然,你就没有机会跟别人一样,找到一个可以维持正常生活的工作。
其实,平常一些很普通的言语,很值得去思考的,为什么?我不偷、我不抢,正正当当做生意,没有什么好不好,哪怕你是在清洁队里扫马路,不要以为那是下贱的工作;要了解,你想去扫马路,还要考虑能不能够跟他们一样,那么早起床。但是,通常我们只以自己认定的方式去面对,所以在人群中间,会造成很多问题,这是因为自我没有去修养;要晓得开发自我,是修养而来的,人有任何的长处,也是经过修养而来,自己的长处也是如此。
记得过去在台北有位佛教徒,他从事贸易,开头赚了一点钱,因愈做愈大,最后周转不灵,没有多久就垮了,他什么都卖了,只留了一部自己开的宾士车不卖,留下宾士车做什么?还是要养家活口,最后,他把宾士车喷上黄的颜色,申请计程车的执照,一样可以过日子。这说明什么?如果只是怨天尤人,家里面的老婆孩子,还要不要过日子? 可见开发并没有高低,拓展也没有范围,天生我才必有用,你的才在那里,就可以做多少。我们常说量力而为,不要好高骛远,这都是老生常谈的事,但现实也是如此;在这里讲句大家都熟悉的话,人活着,千万不要人比人。我们说,人比人气死人。我记得过去蒋介石在上海当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当地有一个拉黄包车的人也叫蒋介石,而且两人同年同月生,一个拉黄包车,一个当军事委员会的委员长,如果是以看相、算命、排八字、排紫微斗数的人,那又怎么说呢?
所以,对自我而言,第一,千万不要把自己定位在某一个上面;第二,一定要知道时代经常在变,你要能跟着变,不是变坏,而是要跟得上时代,不是去享受、挥霍,你要能适应当时的环境,而且在这环境中,让自己过得顺顺当当、安安乐乐,也就是说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然后,把自己推销出去。 我刚说过,人的问题要用人的方法,千万不要用佛的方法去解决人的问题。譬如,佛法讲要慈悲、喜舍,要为别人着想,在此,我不是说那个不对,毕竟我们还是人,除非你已经是佛菩萨了,否则要用人的方法去解决人的问题。 最后我再强调,认识自己最好的方法,当我们发现别人的缺点,不要以为那就是你的优点,如果能把握这点,你那个「我」时时刻刻都在修养,时时刻刻都在调整,也就是说,我们要以「读」的心态,去面对人、面对事,那么「我」就会愈来愈好;如果都用「教」(ㄐㄧㄠ)的心态去面对别人,最后你被榨干了,人家还得不到好处。 今天晚上在这里,我只是把一些比较现实的,大家也知道、能体会的,当面对人与事时,不一定想得到的,来提醒大家。
只不过毕竟我年纪大了,今天晚上还算不错,为什么呢?我刚开始进到这里时,还在咳嗽,因为我从八十三年开始起,喉咙长茧,经常咳嗽,所以不公开演讲,在我们的寺院里面,也几乎不上课,当然还是没有办法叫我不讲话,每天还是要讲很多的话,譬如有很多人问我,今晚要讲些什么?我说我也不知道要讲些什么,只能说把平常我跟很多的人相处,一些现实生活中所发现,那个「我」的问题,在这里跟大家做个介绍,如此而已,最后,谢谢各位。
90年7月8日 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
版权所有: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