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

拜佛是‘第一善’的紧密实践

发布时间:2023-01-14 15:23:47作者: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

拜佛是‘第一善’的紧密实践

第一善—当自端心·当自端身

·无量寿经说:什么是第一善呢?—‘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而拜佛就是‘第一善’的紧密实践。

·由拜佛锻炼观照力,锻炼‘正而松’,调伏诸根,身心柔软。在规则之律动中,培养安定力、觉照力、和礼敬精神,再把这功夫,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境界,每一动作。并不是‘拜佛另外拜佛,生活另外生活’—打成两截。若生活与拜佛脱节,就失去拜佛的意义。

·整个日常生活,就是拜佛精神的展开—

由散乱→专注,由紧张→轻松

由僵硬→柔软,由执著→空灵

由迷茫→觉照,由糊涂→清明

为什么要端正·轻松(柔软)?(正而松)

我们观察‘用吸管吸饮料’的情形,就能明白:

(1)‘直而畅’的吸管,才能流通顺利。曲折之吸管,吸液就受阻。同理,身能端正,血管才能通畅。若身体,长时间僵持不合宜之歪斜姿势,则血管也如吸管持续被曲折,而血流不通。(如图示)

拜佛是‘第一善’的紧密实践

(2)再观察:若以手,由外压捏‘直的吸管’,也会使吸液受阻,故—正直当中,尚须轻松。

如果我们的肌肉紧绷,持续在收缩僵硬状态,则‘血管’夹在肌肉中受压迫,就如吸管被压捏,必不通畅,这是‘自己的肌肉’给‘自己血管’压力。这压力,源自于‘紧张的心’。心必须要放松,气血才能通畅,不会自己压迫自己,(自己制造的压迫,是最冤枉,委屈的)。心必须放松,才能开发觉照力,灵明专注。

少忙理化数学,拼来奖状一叠,

壮忙理想事业,拼来病历一叠!

临终奄奄一息,救我除佛其谁?

南无阿弥陀佛

‘令身正直’是修‘观’之基础

礼佛偈云: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

我此道场如帝珠,○○如来影现中,

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有人问:既要‘观空’,何必讲‘端身’之原则?

修行贵有次第,地基不稳建高楼,则是危楼。请恭读古德著作,如善导大师,著观无量寿佛经疏,在开始教导观想之前,亦有基础安定身心之准备功夫,在教‘又令观身四大,内外俱空,都无一物’之前,有一段文字—‘教令跏趺正坐......令身正,合口、齿勿相近,舌柱上齶,为令咽喉及鼻中气道宣通故。’

此段文字正是教示‘修观’之前方便,乃极重要之指示,初学者切莫只好高骛远,忽略‘令身正......’之功夫,(乃能‘观空’之观力基础)。无根之木易枯,愿初学者,皆能用心扎根。

注:(齶,音ㄜˋ,齿内上下肉也。)

拜佛殊胜功德

业报差别经云:礼佛塔庙,得十种功德:

一者得妙色好声。 二者有所发言人皆信伏。

三者处众无畏。 四者天人爱护。

五者具足威势。 六者威势众生皆来亲附。

七者常得亲近诸佛菩萨。 八者具大福报。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拜佛:消除业障,开发潜能

‘业障’两个字,浅显一点说—‘业’就是行为,‘障’就是障碍,也就是由过去种种行为累积下来所产生的障碍,不论是身体或是心理的障碍。所谓过去的种种行为包括—我们心里想的‘念头’,与嘴里说的‘语言’,和身体的‘姿势、作为’。

有人以为,要去做相当大的恶事,才是‘造恶业’,才会有‘业障’。其实,只要心有动念,就有‘业’,(善念有善业,恶念有恶业,念佛是净业);身有动作姿势也是‘业’,某些动作、姿势会造成身的障碍,就是‘身业’方面的‘业障’。很多酸痛、疲劳、疾病,和平日‘姿势’有关,亦即和平日‘身业’有关,身业又受著「心’之指挥,心有牵挂、挂碍,身就有紧张的姿态,不自觉中就自己制造了障碍(业障)。

为什么说念佛、拜佛可以消业障呢?因为在拜佛时心念要调整到‘恭敬’而且‘慈悲清净’,口里念佛就没有其他的杂话,达到‘言语清净’,身体的动作是柔软又谦和恭敬,可消除平日姿势不良,所造成的压迫、障碍。这样身口意三方面都清净恭敬,就可以消除过去自己身心行为不合理所制造的障碍(消业障),这也顺便训练在‘动中的安定’。也仿佛把水管不断的灌水、冲洗,慢慢的就可以流畅而清净,可以开发出潜能,也可以活化身体各部分的机能。

我们静下来,观察自己的姿势(身业),或先由观察他人,来作自己的警惕、借镜—(但,注意,目标是在反观、修正自己,不是去批评、指责别人)。只要心有牵挂,身体必然不自觉地,会有一些肌肉紧缩起来,僵硬起来。

比如:

拜佛是‘第一善’的紧密实践

右手工作,

左手虽没事,也整只僵持用力,肩膀也耸起,(白费力气),左腕也压折(冤枉阻折血管),左脚没事也翘著紧张(真委屈),下巴也抬起(脖子疲劳)。

拜佛是‘第一善’的紧密实践

\

脑子忙著工作,

脚趾也无端用力挤折,僵持压迫,手也耗力支载(其实不必要)。

这都是自找的压力!

由于一向缺少自我观照,所以很难发现,改正自己,即使很容易消除的障碍,也没机会消除。拜佛时,就是返照自己,调伏身心,作身心之大调节,使身心自在,得大轻松,不必冤枉紧张障碍。

拜佛—调伏身心,消除障碍(无住生心)

起心拜佛,佛即知之,放光加被

┌心—万缘放下—一心正念,念佛 ┐灵明觉照

拜佛│ │

└身—万肌放松—一心(自然物理重心,重心稳固)┘灵活松柔

整个拜佛律动中,身心都轻松而恭敬专注,轻灵流畅活动。

虽在动中—有安定之观照。

动中—柔软,没有僵硬、紧绷,多处载力(多重心)之情形,符合金刚经—‘无住生心’的精神。

比如:膝一著地—手就立刻放松(不僵住、白费力支撑),一坐下—则膝与全身又即刻完全放松(无住),随时练习,放下紧张执著的心,锻炼‘能提起、能放下’,使心与身都通畅无障碍。

动中,随时能灵明地运作(生心)

又随时放松不僵执(无住)

轻松中,不断精进(无住生心)

心如轮心,轮子运转,轴心是‘一心’,而且‘空心’无著。

轮有前进、转动,而心无动摇。

┌拜佛训练目标

★下面以‘表列方式’对照说明│

└应避免之错误

拜佛训练目标:应避免之错误:1、开发佛性之力,
   培养礼敬(佛性美德)—礼敬诸佛
   带到日常生活(普贤菩萨行愿品)
   垢灭善生,身意柔软。(无量寿经)×1、不敬、不专注,
     磕破头颅也徒然。2、动中‘定’
   如陀螺、车轮旋转中,心不动,
   则动亦安定。×2、动中‘重心’不稳(变动)
     肌肉紧张,
     关节僵硬。3、趁安定之‘动势’念佛,加强念力。(寂而照)×3、动中反增散乱。
     (急而躁)4、开发‘觉性’之用(高层都摄观照力)动中以觉性观照当下之动作,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明白之心念佛,顺无量光名号之义念佛。(往生论)×4、如同做运动,以‘惯性’动作
     ,盲目上下,无觉照,不知道
     自己正在做什么,动作如何。5、都摄六根(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眼:自然收摄,视力集中。
├耳:自然闻佛号,字字清楚。
├鼻:自然呼吸,而有观照—
│    知息出,知息入。
│    拜下:自然呼气到底,
│    (吸佛香)趁自然吸气之势起立。
├舌:(1)默念佛时,自然—
│        舌尖顶上齶、舌面上空,
│        下巴放松(唾液流畅)。
│   (2)出声念佛时,自然—
│        舌柔软,轻松。
│        下颌关节放松,能灵活持久,
│        净念相继。
├身:恭敬礼拜,自然动中安定有律,
│     轻松柔软中有观照。
└意:一心念佛(或观想)(十六观经)
调伏诸根,身心柔软。(无量寿经)×5、六根不摄(托根缘尘)
  ×眼:‘开’—东张西望。
       ‘闭’—易头晕上火,姿
       势不稳,血压调节不良。
  ×耳:注意杂音。
  ×鼻:刻意矫呼吸,
        则气息不顺胸闷。
  ×舌:(1)默念佛时—
            舌整片密贴于上齶(气
            道不畅)(咬牙切齿—
            血流不畅)。
       (2)出声念佛时—
            舌僵硬,下颌关节紧张。
  ×身:肌肉紧张吃力,
        关节僵硬,
        动而无律(重心不稳)。
  ×意:胡思乱想。
×散乱、刚强,难调难伏。6、一心不乱(阿弥陀经)
┌身:一心,
│    自然物理重心:足跟。
└心:一心,
      念佛。
┌心:万缘放下。
└身:万肌放松(关节柔软)。
┌心:无住生心。
└身:动后立即放松,不僵执。×6、重心非自然物理重心,则
  ┌身:紧张吃力以维持姿势。
  └心:紧张挂碍,
        难以一心念佛。
  紧张吃力后—
  ┌身酸痛┐
  │      │难以持续。
  └心疲劳┘知佛大悲,救我无倦。
领纳佛光,身心柔软。
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报谢佛恩,普施众生。
今生极乐,与佛同在,
息息相关,出入与共。不知佛慈,贪求无厌。
自力挣扎,处处紧张。
愁忧疑惧,常怀不满。
未感佛恩,自私自利。
心挂娑婆,去佛遥远,
形似拜佛,貌合神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