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

生活中的佛教 佛教景观与旅游经济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3-02-11 14:26:03作者: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

  生活中的佛教

  佛教景观与旅游经济的发展

  当你在祖国大地上愉快地旅游时,你会看到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的一座座寺院,耸立于峰峦秀发的高山之巅,或隐约偶露于郁郁苍松古柏丛内,或以古朴秀美的古建筑展现在高楼栉比的闹市区中,会使你情不自禁地向它靠近,促使你兴致勃勃地进去观光游览一番。在此之余,还会使你对于它的由来与历史价值有所思索。应当说,它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僧人和劳动人民,运用自己聪明智慧,付出辛勤劳动的产物。

  赵朴初居士在《中国佛协三十年》这篇报告中说:“我国古代许多僧徒们艰苦创业,辛勤劳作,精心管理,开创了田连阡陌,树木参天,环境幽静,风景优美的一座座古刹大寺,装点了我国锦绣河山。”正是这样,普陀、五台、峨眉、九华……一座座名山,白马、栖霞、玄中、国清、灵隐、育王、天童、东林……数不完的古刹,于幽雅静谧的环境之中,钟声破晓,梵呗悠扬。加之一系列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引来了无数的文人雅士和游子骚客。近二十多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飞快发展,以及众多古刹名寺的相继开放,加速了寺院景点的维修和建设,吸引了无数的海内外游人与香客,从而大大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在国内众多的风景名胜区中,绝大部分都是和佛教历史及寺院有关的,自然其和旅游事业是相当密切的。佛教景观与旅游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方面我就不多说了。下面要探讨的,是佛教旅游项目的开拓问题,这项工作如果做好了,还可吸引不同爱好的、多层次的游客的兴趣,更进一步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佛教旅游项目的开拓

\

  近年来,随着人们到寺院旅游观赏兴趣的增加,佛教旅游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国有着2000余年的灿烂而丰富的佛教文化,众多的名山古刹,展示着佛教旅游将更加深入发展的美好远景。因此,对于一些民间流行的朝山进香,礼佛上供,参加佛事活动等等,我们如能加以组织引导,则既能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还能使信仰佛教的游客满意。这方面的项目,有的旅游部门可以单独经营;有的旅游部门可与当地佛教协会联合组织开展;有的则可以由佛教协会单独组织;甚至对某些项目有兴趣的游客,也可以三五成群自愿结合,自定计划进行,那也会同样有不小收获的。

  从长期以来佛教旅游的情况来看,下列项目是可以进一步开拓的。

  1、名山访胜游

  “天下名山僧占多”,我国的许多名山,诸如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华山、浙江的普陀山与天台山、江西的庐山与云居山,既有秀丽旖旎的风光供游览,又有众多的古刹名寺可观瞻。尤其是五台、峨眉、九华、普陀等素有“佛教四大名山”之誉,扬名海内外,我们可以顺路前去环游访迹,也可以单独瞻礼其中的一大名山。一般说来,去名山访胜,组织单位要配备好熟悉该山情况的导游,一面陪同游览,一面为大家介绍名山历史、文物古迹、古刹高僧、历代名人题咏、民俗风情等等。通过旅游,以将名山丰富的文化艺术瑰宝和盘托出,使游客对我们国家古老而灿烂的文化精华之一——佛教文化的历史、建筑艺术等有新的认识。而且在此之中,还可以瞻仰历代高僧的遗迹风范。如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九华山金地藏肉身灵塔,普陀山不肯去观音院,庐山慧远大师所凿莲池与舍利塔,云居山上虚云和尚茅棚、舍利塔与纪念堂等,都可前去观瞻,从中不但对所景仰的前贤大德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游览很多的名胜古迹。

  2、朝山进香游

  春节后一直到清明节前后,近几年还延续到五一黄金周,是我国佛教信众传统进香的旺季。从十多年来的情况看,成队的信佛群众不仅仅是香客,而且是一支充满游兴的旅游者和购物者。旅游部门可以与当地佛教协会联合组团,开展“朝山进香旅游”,为去古刹大寺的香客提供方便,并安排素食、住宿寺院,礼请方丈或其他法师讲经与开示等项目,同时随同配备对佛教知识有一定造诣的导游全程服务。这项活动的开展,既方便了信众香客,又可以消除其封建迷信成分,不仅使他们在宗教感情上得到一定的满足。而且,还可促使宗教活动的正常化,并能实行文明进香,注意安全用火,对保护文物古迹发挥更大的作用。

  3、佛事活动游

  我国佛教宗派主要的有八宗,禅、教、律、净、密……它们各具特色,每宗都有祖庭与发祥地。后来僧人继承祖师家风,并发扬光大。弘扬爱国爱教,利乐有情精神,实践“农禅并重”之祖训,贯彻人间佛教思想,寺院出现了崭新面目。各地佛教协会可以专门组织信众、香客去扬州高曼寺修习禅法,领悟要旨;可以至浙江天台山聆听法师讲说天台止观大意,寻访古迹;还可以到庐山东林寺参加专修念佛,听讲开示。另外,也可以到云居山真如寺瞻观僧人们“农禅并重”的实践,亲见样板丛林之新貌。总之,以观瞻寺院佛事活动为目的旅游,既可以让信众沐浴法乳,得到启迪,又能够较好地满足他们的信仰要求,增强正信的大愿。

  4、佛教建筑观赏游

  2000多年来,我国历代佛门四众弟子与其他劳动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创建了许许多多的佛教建筑,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用数字难于表述的物力、财力。因而,为我们留下了数以万计的佛教古建筑群。在峰峦叠翠、幽谷奇岩之中,坐落着幢幢碧瓦黄墙,雕梁画栋的殿堂楼阁,千姿百态的佛窟,形式各异、数目众多的佛塔。这些对我们今天说来,认真地去观赏历代佛教古建筑,研究它们的特色、构成材料、建造工艺与风格,不仅是很好的享受,还能够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可以扩大知识面。

  一般说来,进入寺院之后,漫步于殿堂楼阁之间,感觉到的是一幢幢独立建筑物。然而我们若是登高览胜,鸟瞰全寺,立即会领略到全寺建筑群体布局展现出来的艺术性与整体性,是那样的完美。大雄宝殿坐落在建筑群体正中中轴线的重心位置上,其他殿堂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地配置恰当,错落有致,对称标准,顿时“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油然而生。如有兴趣,再对大雄宝殿建筑风格与工艺进行一番欣赏,取数个寺院大殿样式略作比较,就不难看到只是将其脊、梁、屋面进行不同的组合,就建成了歇山式、庑殿式、悬山式、硬山式等多种样式,呈现不同艺术美。假设还有进一步的兴趣,我们再仔细观赏一下,大雄宝殿中诸佛像的塑造工艺则各有千秋,风格多样。从材料的选用,内架的搭设,泥胚的塑造与加工,直至加色绘彩,金箔镶贴等多道工序都有着很深的学问,值得探讨。更有趣的是,各殿堂中佛像大多塑造在莲花座上,而莲花座又都是以一层或数层须弥座为台基。须弥座,也称“须弥坛”、“金刚座”。本是古代印度佛教教义中的须弥山上的一种佛座造型,随着佛教传人我国后,经过与中国传统台基基座形式相结合,形成上下有凹凸嵌线中间束腰并施以雕饰的基座。对于这种基座,不同朝代有相异的造型,如在魏晋时期石窟中所见,形式较为简单,上下的线道只是方角式的层层支出,后来逐渐出现了圆顺线条的“莲瓣”枭混、卷草纹饰等。到了唐代以后,造型工艺又更为复杂,增添了较华丽的装饰,在基身上设有分格小立柱,内镶“壶门”,门内刻塑有力神或飞天图案。进入元代,则出现了简化趋势,束腰的角柱成了“巴刺马”式样,壶门及其内人物雕像多不使用。时至明清,造型又有变化,较为明显的是束腰变矮,有的甚至减为一道线,而莲花瓣则增肥加厚,装饰多用植物或几何花纹。据有关史籍记载,自魏晋时期须弥座随着佛教特别是佛像的塑造传人我国之后,即受欢迎,不但寺院中多有建筑,而且在世俗社会的大型建筑物上也争相使用。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以至近现代社会,这种须弥座的使用更为广泛与普遍,北京故宫太和殿、太庙、九龙壁等建筑台基都是须弥座。所以,我们在寺院观瞻时,看到触目皆见的须弥座,若对其由来与发展作一番思考,那也是很有意义的。不仅如此,我们若推而广之,对寺院种种建筑都进行一番探究,相信是既可以加深对佛教的认识与了解,又能够增长不少建筑学,特别是古建筑学的知识。

  5、佛教诗文欣赏游

  天下名山僧占多,一句话准确点明寺院所在锦绣佳境之处。因此,相对于繁杂纷纷的世俗社会而言,寺院的静谧环境,自古即为学人士者所羡慕。于是登临游览,朝礼上香,交结方外之友。与此同时,对各地寺院吟咏描绘的文字之作,也就大量出现。所以,我们去寺院游览观瞻的同时,结合历代文人墨客对该处所题咏的诗文作品,做一番品味欣赏,那自然是情调高雅,令人心旷神怡的乐事。

  “一片楼台耸天上,数声钟鼓落人间。瀑花飞雪侵僧眼,岩穴流光映佛颜。”(苏轼)精炼的语句,准确的描绘,展现了深山古刹的全景,读之令人向往。“萝幌栖禅影,松门听梵音。”(王勃)“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几笔勾勒,佛寺的黄墙碧瓦,静寂无声,呈现眼前,宛如一轴美妙的寺院风光画卷。尤其是读到那些咏颂名刹大寺的着名景观,诸如“雁塔晨钟”,“寒山夜钟”、“草堂烟雾”、“马寺钟声”等等的诗文,更是绘形描色,教人顿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历代寺院咏颂诗文中,既有以寺院景色环境为题材的,也有不少富有哲理,甚至是禅意幽邃的良句佳作。苏东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山峰谈哲理,寓意深刻,成为千古绝唱的名句。

  从另一方面,我们在诵读咏颂寺院的诗文作品之中,也可领略到不少前哲古贤的风范懿行,在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内有一块“谈心石”,旁侧刻有当代高僧虚云和尚题的一首诗:“坡老崇佛夙愿深,谈心石上畅幽情。碧溪桥畔留古迹,云经卷舒本无心。四海欢腾共天日,泽被苍生庆和平。信义真诚曾留带,云辟溪桥标印名。”此中既追述了“谈心石”的由来,又浓墨重彩地记载曾执掌云居山真如禅寺法席数十年的佛印和尚,与名士苏东坡之间的深情厚谊。读之,无不为之感叹。

  因此,到寺院游览观瞻的同时,对历代题咏的诗文作品进行品味欣赏,既可得到文学的熏陶与修养,对于增长我们的历史与佛学知识,也大有裨益。

  6、佛教金石碑刻鉴赏游

  在众多的寺院之中,堪称“深山藏珍宝,古刹有名碑”。我们去寺院游览观瞻,也可将此列为一个项目,相信会很有收获的。

  自古以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一些重大事件之中或于其后,大多都勒石为碑以记载;更有许多文人墨客在游览观瞻寺院浓兴厚意之中,挥毫题书,后将其刻之石崖之上。因此,直至今天在不少名山大刹的内外,都留有不少的碑林摩崖。而在一些寺院珍藏的许多极为珍贵的金石文物,如九华山所珍藏“九龙金印”、“玉狮方印”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无价之宝。

  各地寺院内外的碑刻,大致可分为摩崖石刻、诗文碑、记事碑等多种,摩崖石刻,内容较为精炼,意义却很为深邃。像江西黄龙山黄龙寺前,“三关”二字,每字一尺见方,笔力遒劲,刀锋清晰。据载为宋时所刻,但迄今仍清晰可读。读之,在品味其书法价值的同时,自然对于被誉为黄龙家风的“三关”之说,要是探其由来,从中可得到很大的启迪。而在碑刻之中有不少是佛像或其他人物像刻碑。如九华山上的“金地藏刻像碑”,高达一米余,很是可观。又如普陀山杨枝庵以及江西庐山秀峰寺内的“观音像碑”,高有数米,观音像采用线条勾勒,层次分明,形态慈祥端庄,原作为唐代名画家吴道子所画,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宝。至于寺院内外的诗文碑与记事碑,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尤可称奇。不少诗文碑选择了历代名人佳作秀章,复经大手笔书法家书写镌刻,读诗文品书味,韵味无穷。而众多的记事碑,则保存了不少的珍贵史料,如江西杨岐山杨岐寺内所保存唐代诗人刘禹锡所撰《袁州萍乡县杨岐山故广禅师碑铭》等,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杨岐宗的发展历史,就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所以,到寺院游览观瞻,将金石碑刻鉴赏列为一个项目,是有其实用意义的。从中可使我们领略到祖国历代珍贵文物,开拓眼界,增长知识,一定会获益匪浅。

  7、佛教楹联鉴赏游

  楹联,作为我国传统文学作品中一种特殊样式,发展历史悠久,并且以其平仄的对称、声调的协调、意义的深远,或是颂扬美好,贬斥丑恶,警诫人生,启迪智慧,素为人们所喜爱。在佛教东传进入我国的同时,随着佛经翻译的普遍推广,以佛教思想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佛教楹联,早就出现,而且影响深远。今天,我们来到寺院旅游观赏,无论是在山门与天王殿,还是大雄宝殿与禅堂,都有镌刻或是书写张贴着楹联。我们如能认真鉴赏这些佛教楹联,无疑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

  从各寺院所镌刻或张贴、书写的楹联看,佛教楹联在注重形式美的同时,尤其突出内容的深邃,用词的熨帖,平仄的对称。如江西庐山东林寺大雄宝殿门联,“自圣教东来,妙谛广宣,普令三惑齐消,六根同净,性海无边登觉岸;溯莲宗始创,高贤辈出,总愿一心不乱,五浊横超,法王自在布宏恩。”既简述了佛教东传人我国的历史,又特别地突出慧远法师于此弘扬净土法门,率徒众立誓往生西方之伟业。佛教楹联传颂较广的当推“杨岐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一联,大多寺院是将其持在库房门前,上海龙华寺则是张贴在老素斋部门外。此联之中,平仄对仗,精心造合。而且,巧用“杨岐灯盏”,“宝寿生姜”等典故,读之令人寻味。“杨岐灯盏”中的“杨岐”,指的是坐落于今天江西萍乡市郊杨岐寺的开山祖师——杨岐禅师,即宋代高僧方会禅师。当年,他在杨岐寺弘扬临济家风,自成一脉,世称“杨岐宗”。同时,杨岐祖师继承百丈祖风,对于寺院管理既严密细致,又合情合理。就是对于各殿堂的香灯以及寮房用灯的点燃,添没等也是井然有序,如佛前长明灯由香灯师精心照看,对寮房用灯则要求按时点燃与熄灭,做到合用、节约。正是这样,世人对杨岐禅师很是佩服,就以此为内容,赞扬他在杨岐的修持与治寺,用灯为喻,颂其光明照耀千古。下联“宝寿生姜辣万年”,则借宝寿禅师与生姜的典故人联,以警戒后人。宝寿禅师是一位严奉戒律,认真修持的禅师。他平常擅长种植生姜,当时受请充任寺中库头,库里有不少生姜,一次县里长官慕名想从他那里要几块生姜,宝寿禅师坚持寺规,提出要姜那就得到常住交款。为此,县里长官对此很是赞扬,认为宝寿禅师严格制度,可以作为方丈的接班人。所以,后人以此为典,颂扬宝寿禅师,使这种精神发扬光大。由此,我们可以领略到佛教楹联的深远意义。此外,我们在鉴赏佛教楹联时,从中还可以学习到不少的佛学知识。如南京永济寺大雄宝殿前有这样一联,“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看似平铺直叙,描述自然,但寓意非常深刻,告人以“色色皆空”之真谛。读之再三,深得启迪,智慧顿增。

  正是这样,各寺院中佛教楹联各具特色。在鉴赏过程中,我们要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加深理解。这对于我们的历史、文学与佛学诸方面知识的增长,无疑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8、佛教美术鉴赏游

  佛教美术作品,在寺院中见到较多的有造像、壁画、装饰图案与雕塑几种类型。当然,这些类型的作品,其题材都是以佛教教义、佛教历史为主。寺院中的造像,自然是佛像、菩萨像,历代高僧与祖师像。就拿佛像来说,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有不同的风格。最早在汉代创建白马寺之际,佛像与佛经同时在中国出现,而到三国时期佛像的绘画已经大量出现,也涌现了一批名画家,如谢灵运、张僧繇等人。不过,这一时期的佛像画大多是临’摹印度传统佛教的画法,佛的体态与“卐”字花纹都有很明显的印度风格。伴随着佛像在中国的出现,菩萨、罗汉、天龙等的造像也同时出现。进入隋唐之后,佛、菩萨等的造像在画法与色彩等方面都逐渐地呈现了中国化特色。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特色到了宋元以后,更为明显,并且出现了不同的流派。

  寺院中的壁画,在中国出现也不晚。据史籍记载,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有了。然而,由于历史动荡所致,那时期的寺院壁画至今几乎是无一幸存。进入随唐以后,寺院壁画的绘制数量增多,题材匿为广泛。当然,仍是以佛教经典内容为主要题材。其中又以释迦牟尼佛一生的出家、成道、传法等内容更为多见。画面有单幅的,更多的则是多幅连环图式。像记述释迦牟尼佛一生中所修种种菩萨行的事迹,舍身喂虎、舍身贸鸽等则经常可以看到。到了明清时期,寺院壁画中出现了一些以中国历代高僧求法、弘法为题材的画面。如玄奘大师西行求法,慧远法师率众结莲社等。而保存迄今的以憨山大师《醒世诗》为题材的壁画,在云居山真如禅寺云海楼,虚怀楼上,仍清晰可见,吸引游人驻足观瞻。

  在历代寺院壁画发展的过程中,山寺图与杂类图也相继出现。所谓“山寺图”,即以描绘山寺的风景全貌为题材。有的是水墨渲染,也有不少是工笔绘制。至于“杂类图”,即是画者不是依照经论内容而是一时随兴而画的作品。当然,其也多与佛教内容有关。见得较多的有“参禅图”、“礼佛图”、“香象皈依图”等。

  在佛教美术作品中,在寺院中较多见的还有形式多样的装饰图案,诸如莲花、梅、竹以及“卐”字等。而内容较为广泛的“水陆图”等,就一般大多要在水陆法会等场面才可看到。这种水陆图数量较多,至少也在32或72幅以上,多的有200多幅。这种水陆画的内容、画法都有一定的章法,要求较高。

  佛教美术作品中,雕塑占有较大的比例。一般说来,各寺院诸殿堂内的佛像、菩萨像、罗汉像等均属此列。虽然佛像等有木雕与泥塑、金属铸造的不同,而且所采用的技法又各相异,但总的说来都须经精雕细塑。我们在寺院观瞻游览时,如能仔细鉴赏不同佛像在质地材料、制作工艺等方面的长处与不足,那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佛教雕塑作品中,还有一大类“金石”。所谓“金”,就是古代人们或是为纪事,或是警诫,或是铭功而在金属器皿上刻铸文字。在佛教寺院中的“金”,则指钟、磬、炉、鼎等上所铸文字。就寺院中的钟、磬、炉、鼎等本身说来,即是重要法器。若是铸造时间距今甚远,则有着较高的文物价值。而其上的“金”,就犹如锦上添花,使之成为研究佛教文化与冶炼技术的珍贵史料。所谓“石”就是古代遗留下来刻在碑碣或墓志上的文字与图画铭刻等。这在佛教寺院内外多有所见。尤其是碑刻与墓志,所记述的都是不可多得的史料。此外,还有经幢、墓幢,都是重要佛教历史资料的载体,值得认真赏鉴。

  9、佛教音乐鉴赏游

  说到佛教音乐,有人恐怕会问,佛教戒律中不是有“不听视歌舞”的条文吗?怎么佛教又有音乐呢?是的,戒律中有这一条,但佛教音乐与此并不矛盾。因为佛教音乐与世俗“淫音婉娈,娇弄颇繁”之声有本质的不同。佛教音乐庄严、肃穆,以其缓慢的旋律来渲染和加强佛事活动的气氛与效果。而且,从佛教发展历史上看,早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就已经有佛教音乐,当时在礼佛过程中,“……诸人见佛欢喜,礼拜,既作伎乐供养佛。佛微笑,语阿难言,诸人等由伎乐供养佛,未来世一百劫中,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受最快乐”(《百缘经》)。而后,在《分别善恶报应经》中更认为:以妙音乐供养佛塔,能获得身相端严、见者欢喜、音声微妙、言辞和顺、肢体适悦、远离嗔意、庆喜多闻、崇贵自在、命终生天、速证圆寂等十种胜妙功德。以别具特色的佛教音乐来弘扬法理,效果无疑会加强,也使信徒更能在音乐之中接受佛理。《法华经·普门品》中认为:“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所以音乐作为佛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使用越来越广泛与普遍。这自然也与佛教音乐在中国流传的悠久历史分不开。

  据史料记载,佛教音乐传人我国的最初,是由来自西域的僧人们带进来的。后来出现以模仿印度曲调,用汉语演唱的佛教音乐,由于种这音乐有着较为浓郁的印度风味,人们称之为“梵呗”。但梵呗中“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以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唱促;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所以,到三国时期曹植有鉴于此,就在东阿县(今属山东省)的鱼山删治《瑞应本起经》,制成“鱼山呗”。据传此呗“传声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在曹植的同时,支谦等人也先后制作佛教乐曲多则。而后,得到梁武帝萧衍的推崇,佛教音乐进入宫廷,定为“正乐”。进入唐代,佛教音乐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在宫廷与社会上获誉甚佳,并且得以更为广泛与普遍的传播。

  经过1000多年的传播,中国佛教音乐形成了“悠和、典雅、恬静、纯朴”的特色,深得四众弟子与世俗人们的喜爱。并且,在其传播过程之中,出现了风格相异的不同流派,南北曲调不一。如北京智化寺的京音乐、五台山佛乐、扬州的苏北调、广东潮汕腔、开封大相国寺音乐等等。一般说来,汉传佛教音乐以“温文尔雅”见长,内容包括朝暮课诵、焰口法事、佛诞庆典等几大类。所用乐器古代较复杂,梁朝和隋代多有钹、钟、鼓、铙、磬、洞箫,也有用金石丝竹加入的。而就今天说来,一般多用磐、引磬、法鼓、手鼓、铪子、木鱼、笛等,也有一些寺院还加用二胡、唢呐、三弦、琵琶等民族乐器。演奏出一种“蓄韵幽微,超然脱俗”的意境,闻之无不令人心旷神怡。因此,我们去寺院游览观瞻,注意鉴赏佛教音乐,那肯定是一项很有收获的趣事。而对于爱好和研究音乐的游人来说,更可以一面游览观瞻,一面收集佛教音乐素材,这更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