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生活禅与天台宗的圆融观颇相契合。生活禅非常强调树立正确的佛教信仰,主张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运用禅的智慧,进行禅的修行,体现禅的境界。生活禅的诸多观点,与天台宗圆融教理“重在初心”、“一行一切行”、“一心三观”、“一念三千”等可谓异曲而同工。注重对天台宗圆融义理的开发和吸收,对生活禅的进一步发展将不无裨益。
关键词净慧生活禅天台宗圆融观
净慧法师于1991年提出生活禅的概念,从1993年起连续举办生活禅夏令营,使生活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影响遍及于海内外。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活禅与天台宗的圆融教理发生了关系。两者之因缘,略而言之,约有三端。其一,双方具有共同的经典依据。净慧法师编有《禅宗七经》一书,可以视为生活禅的经典依据。其中,《法华经》是天台宗的宗经,智者大师据以判释各种佛教经论,指导止观双修,建构自家圆融无碍的教理体系;《维摩经》是智者亲自操笔注疏以进呈晋王的经典,《金刚经》智者讲疏也是非常重要的天台教典。天台以讲经演教立宗,上述诸经,皆其擅场,禅僧读之,自当受到台家义理的影响。其二,生活禅直接引用了天台宗的教典。如净慧法师《何处青山不道场》一书所附《调五事》一文,即摘自智者大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又名《小止观》)之一书。其三,净慧法师于2003年又升座为智者大师所建并于其地演说《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的道场…湖北当阳玉泉寺——的方丈。净慧法师素以开发寺院历史文化资源着称,他之主事玉泉寺,自然会非常重视智者大师讲经说法于此的文化意蕴,在广泛开展生活禅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更多地资取天台宗的圆融义理。而两家观点的诸多相似之处,则使这种资取成为可能。
一、当下生活与一念三千
生活禅的“生活”二字与天台宗“一念三千”中的“一念”,都是包罗繁富、极具含摄性的佛学范畴,于两家义理具有奠定基础的重大意义。
从净慧法师的说法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活禅的“生活”二字,至少具有两层意思。其一,世俗义,即我们通常话语中所使用的那种含义。我们通常所谓的生活,包括穿衣、吃饭、赶集、上店、打油、买菜、走亲、访友、读书、学习、上班、出差、思虑、营谋、睡觉、唱歌、跳舞、看电视、作游戏,举凡待人接物、立身处世等等世间诸事,均在其范围之内,诸佛说法,不坏世法,世俗生活具此意义,净慧法师所倡—生活禅中的“生活”,亦许如此诸义之成立。具体到僧家,行香、上香、过堂、打坐、参禅、祈祷、念诵,亦属生活之世间义所摄。其二,殊胜义,在生活禅中,“生活”二字尚具有超出世俗所谓生活的独特意义,即其中充满禅意和禅机。“从自然现象来说,满月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青青翠竹是禅,郁郁黄花是禅;满天星斗是禅,皓月当空是禅;骄阳似火是禅,好风徐来是禅;皑皑白雪是禅;细风无声是禅。从社会生活来说,信任是禅,关怀是禅,平衡是禅,适度是禅。从心理状态来说,安详是禅,睿智是禅,无求是禅,无伪是禅。从做人来说,善意的微笑是禅,热情的帮助是禅,无私的奉献是禅,诚实的劳动是禅,正确的进取是禅,正当的追求是禅。从审美意识来说,空灵是禅,含蓄是禅,淡雅是禅,向上是禅,向善是禅。”生活中一切寓有真、善、美的地方都是禅,简言之,好的生活本身就是禅。生活之世俗义与殊胜义并非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殊胜义就在世俗义之中,但百姓对此日用而不知,净慧法师慈悲开示,警起迷情,指点世人。动静云为,思虑营谋,一念之间,迷凡悟圣,此固是禅僧家常,佛门极唱,而一经净慧法师以诗一般的现代语言表达出来,即给人以智慧的灵动之感。
天台宗以“一念三千”之极唱,将一切世间出世间之法均收归人们的当下一念之中。佛教所谓众生,大分可有十界之别,自低而高,依次为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其中每一界又同时具有其余九界,此称“十界互具”,共成百界。每一界都有“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百界共成千如,百界千如与国土世间、五蕴世间、有情世间三种世间共成三千世间。就三千世间皆无自性而言,是三千即空;就三千事相宛然而言,是三千即假;就三千皆是中道佛性而言,是三千即中。合而言之,即是一念三千即空即假即中,此即天台宗三谛圆融之大旨。智者认为,众生当下一念,即具三千世间,而这一念之心的性质,就决定着他的界属,如一念贪即属地狱,一念瞠即属饿鬼,一念痴即是畜生,一念慢即属修罗,五戒属人,十善属天,寂灭属声闻,远离属缘觉,慈悲属菩萨,圆满属佛,念念不息,遂有轮回六道,流浪生死。既然一念即具三千世间,那么观照此心,止息恶念,发起善心,即可出离苦海,获得解脱。因此我们说,智者大师将三千世间摄归一念,是中土高僧对人性的深刻、真切的体会,是天台宗圆融佛教各种经典和理论的依据,同时也为天台宗止观并运、定慧双修找到了着力点与下手处。
生活虽包罗万象,然在时间的展现中,却只能表现为念念相续,当机观照,终落一念,是以说智者大师的教理可以成为生活禅的指导思想。念念相续,构成在时间中流转不已的人间生活,因此讲智者大师的教理可以在生活禅中得到实证。
二、强调正信与重在初心
净慧法师非常注意入门教育,强调发心修禅的人首先要对佛法形成正确的信仰,而智者大师确立的天台宗,正是将自家圆融教理的重心放在发心修行的最初时刻。
树立正信是禅修获得正确方向的保证。《生活禅提纲》所制“修行三要”的“第一要”,即是“具足正信: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净慧法师在一些场合曾对此作过详细的解说。
“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意谓佛、法、僧三宝是佛教信仰的中心内容。净慧法师将佛喻为医生,将法喻为药方,此古德习用,而他将僧喻为护士,则是别出心裁,于今日尤觉贴切。净慧法师指出,信仰三宝要具足,即对佛、法、僧要同时信仰,不能只信其一,不信其二。佛,是指释迦牟尼佛,由于释迦牟尼佛的金口亲宣,世人方晓有三世十方诸佛,不信释迦牟尼佛,对其他佛的信仰也就无从谈起。法,是指释迦牟尼佛说法教化所留下来的言教,以及根据这些言教进行修行所获得的经验和境界。净慧法师特别强调“法尔如是”,即“法是释迦牟尼所说,但不是他创造的”,“佛说出来了,这个法是如此;佛没有说,这个法也是如此”。以法为客观存在的真理,佛只是发现者而非创造者,正是禅僧本色。僧,即“僧伽”的简称,意为“和合众”,指“没有争执、烦恼少、清净、正派的修行集体”,这里否定了对僧侣个人的信仰。
“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就是站在佛教的立场上,将“因果”作为判断一个人信仰正确与否的标准。净慧法师对佛教因果思想予以极高的重视,认为“因果是佛教赖以建立的一个最根本的内容”。在他看来,一个人即便声称信仰三宝,自居佛徒,但如果不信因果,就是没有正见、正信,不能算是一个佛教徒。面对那些听法的众生,净慧法师强调因果的真实不虚,指出“十方世界一切事一切物、世出世间都是因果所成”,佛教所说的因果,较之世俗哲学所谓的因果,具有无比的深刻性,因为“佛教的因果,既是起于当下一念,也是通于前世、今世和来世”,是释迦佛与历代祖师亲身证得并向众生慈悲开示的客观真理,系于人们的当下一念之间,真正的佛教徒对此须坚信不疑。与历代高僧大德一样,净慧法师也非常重视佛教因果思想的教化意义,苦口婆心地劝导人们正信因果,“多行善事、多造善业;不行恶事,不造恶业。这样就不会感得恶的果报”。佛教由此而起到净化社会风气、增强道德意识的作用。
“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就是要用佛教的智慧去指导修行。在净慧法师看来,佛教的智慧,即“般若”,和世间智慧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相信或能够洞彻世间因果和出世间因果”。佛教智慧分三种:实相般若、观照般若和文字般若。实相般若指一切事物的真实面目,观照般若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思考、认识、修证,文字般若指佛教的各种言教、文字、语言。净慧法师指出,由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而证实相般若,是佛教修行的一般过程,而佛教信仰和修行之需要智慧,就如同乘船需要航向、飞机需要导航一样重要。
“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意谓信仰佛教的最终目的就是止息烦恼、解除无明。净慧法师认为,“解脱”与“涅槃”是“同一个意思”,修行、打坐、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内心清净,“那一刻就是解脱,就是现证涅槃”。努力修行,就是使这种解脱和现证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
净慧法师关于佛教正信的开示,主要是对那些对佛教有些好感,还没有跨人佛门或刚入门不久的人。这些人没有太多的佛学知识,甚至对佛教还存在着一些误解,此时净慧法师告诉他们信仰佛教就是信三宝、信因果,就是按照佛教的智慧去思考和认识事物,求得对烦恼的解脱。净慧法师的这些说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非常契理契机。
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将自己讲经说法的重点放在“初心”,即众生刚刚开始发心信仰和修行佛教的时刻。他在讲经说法中,不时地提醒听众,“一家教门,正在初心”,即是这一苦心孤诣的自我表白,而且还在他对佛教次位的判释上有着集中的体现。天台宗将全部佛教经典所含义理判分为藏、通、别、圆四教,每山教各有不同的修行次位。如,藏教立五停心、别相四念处、总相四念处、暖、顶、忍、世第一法等七贤位,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得、身证、时解脱罗汉,不时解脱罗汉等七圣位;通教立干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辟支佛地、菩萨地、佛地等十地;别教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五十二位;圆教次位名数同于别教,唯于十信位前加五品弟子位。智者大师着重解说藏教的“五停心”、“四念处”,通教的“干慧地”,别教十信第一位“信心”,圆教的五品弟子位。因为这些次位正符合听众的实际,易于他们信受和操作,能使他们获得现实的法益。对于那些较高的次位,即所谓的“高位深心”,智者大师出于经典解说的需要,也作了解释,但只是进行简略地介绍,或仅存名目而已。智者大师虽四教并判,但以圆教弘宗。在智者大师看来,圆教次位之优越处,就在于“初心即知究竟”上,即于圆教发心修行,虽未证得佛教的究竟果位,但已可以知道佛教最高的真理。由此可见智者大师对每一位初人佛门的善信抱持的真诚尊重与殷切期望。智者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善讲经说法的人,有“东土释迦”的美誉,其能深契众生之根机,自不待言。
智者大师生当陈隋之际,彼时佛法昌明,佛教正执学术界和思想界的牛耳,其地位和声望远在儒道二教之上,文人士夫固喜亲近学僧,即便愚夫愚妇、贩夫走卒,对于佛教一般知识和话语,也是耳熟能详,故而智者大师圆音一演,座下颇多契心之士。颇获今日佛门之欣羡,或谓“其时去圣不远,又值大士出世,众生根利,能于言下大悟”。殊不知此实是思想文化之积累使然。千余载后,佛教渐趋衰落而不振,精义渐至沉埋而不明,佛学知识逐渐淡出学术界、思想界,乃至最终将要从人们的日常话语中渐行消失。骤语佛教,人或以为迷信鬼神;演说佛法,闻者往往如堕云里雾中,不知所谓。又何怪乎仁人叹息“去圣时遥,众生根钝”!净慧法师于此时倡导生活禅,强调对佛法的正信,正是大乘菩萨“不舍众生”之慈悲精神的体现,此举可以熟练众生之根机,促成人们对佛教的正确理解,增加佛教在社会生活中的话语积累,使佛教发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巨大作用,与智者大师重视初心、揭橥“初心即知究竟”的悲心若合符契。
三、生活即禅与止观修行
生活禅通过对生活的禅化,使禅与生活相即,从而将佛教的修行落实到人们的当下生活之中。这种理念与天台宗的圆融教法非常一致。天台宗素以实修着名。天台宗关于止观并运、定慧双修的圆融教理不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极为全面、系统,是中土高僧在修行实践的基础上,对佛教经典所作的概括与总结。随着生活禅的进一步开展,天台宗的止观学说将成为生活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
净慧法师将生活禅归纳为菩提心、般若见、息道观、生活禅等四个核心内容。根据净慧法师大致的分法,“菩提心和般若见可以说是见地,息道观和生活禅可以说是功夫。”
菩提心是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一切法门的开端和根本,是佛教修行免堕二乘和邪见的保证。具体地讲,菩提心就是大乘佛教的四弘誓愿,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样地学佛,“心量就广大”,从而突破只为一己之私的局限,成为有利于人群、有利于社会的人,“我们大家彼此之间的关怀帮助理解同情就会建立起来”,使佛教在现代生活中起到净化社会、维系人心的作用。
般若是正信的眼目,此已见上述。既已对佛教发生信心,就要按照佛教的教导进行精进修行。因此说,般若除了是衡量正信的准绳以外,还是判定人们言行是否符合佛教的标准。净慧法师所说的般若见,具体指“破除了我执法执后所显示、所证悟、所获得的这种正智”。净慧法师坚信,佛教信众对此心向往之,努力修行,总有一天会达到这个目标。
息道观是佛教禅修的一个基本法门,即通过数自己的呼吸而人定的一种观门。净慧法师指出:“息道观讲得最好、讲得最详细的是天台宗。”净慧法师经常向信众,包括生活禅夏令营的营员们,传授息道观,他依据的教典就是智者大师的《小止观》一文。从他的讲说来看,他自己身体力行,非常精通,而且获得了很大的受用。在净慧法师看来,即便是不信佛教的人,只要如法修行,也可以得到受用。
净慧法师总结的四句口诀,可以代表生活禅的基本精神。第一句“将信仰落实于生活”。这是针对某些信众将信仰与生活分为两截,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落实信仰来说的。第二句“将修行落实于当下”。这就是要求信众“时时刻刻要安住在佛法当中,修行在佛法当中”。第三句“将佛法融化于世间”。这不仅意味着要努力用佛法去净化世间法,还包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世间法来弘扬佛法。第四句“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这是要求信众永远置身于众生之中,不要脱离社会,走上自了的道路。净慧法师有时又将这四句口诀概括为“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八个字,他认为,“这八个字比较准确地概括了菩萨的根本精神,揭示了佛教在这个时代所担当的使命。”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净慧法师所倡导的生活禅,是对大乘佛教精髓的吸收和消化,是对祖师“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实践中的人生佛教,是当代的人间佛教。
生活禅这四个核心内容,菩提心是远大的理想和信念,般若见是实现理想和信念的智慧,息道观是获取这种智慧的一种基本方法,生活禅的四句口诀具体见之于生活之中的修行原则。四者如高屋建瓴,一泻而下,必落于实地而后止。
在大多数场合,净慧法师之说具体的修行方法,一般只说到天台宗的息道观,或称数息观。此自是因听众的佛学知识有限,多说不能接受,反增其厌烦之心,而此法最为切己实用。天台宗素以实修着名于世,其修行方法非常丰富,远不止此。天台宗传有三种止观:圆顿止观,见之于《摩诃止观》一书;渐次止观,见之于《释禅婆罗蜜次第法门》;不定止观,见之于《六妙门》;智者大师临灭之际,嘱咐门人,有《观心论》。以上诸书,都是针对脱离世网的出家僧人而说,在家之人,未必能够遵行,所以智者大师又亲自操笔染翰,写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又名:《小止观》一书,以授在俗信众。智者大师同时又是中国净土信仰的先驱,着有净土修行方面的专论传世。智者大师对佛教修行方式所作的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概括,莫不融以亲证,因而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远非一般口耳之学所可比。其后学亦多勤修之士,而对智者大师之学表彰发挥,使之获得极大的发展,同时在不同的角度上完善天台宗的修行方法。净慧法师之说息道观,相对于天台宗固有之修行方法,固是暂展冰山之一角,先露宝藏之一粒,聊作诱进之阶梯。若听者于此得个人处,而又与天台教法颇为有缘的话,净慧法师既已主持智者大师之道场,必将导之人于天台宝藏矣。
〔韩焕忠,1970年生,山东曹县人,哲学博士,苏州大学哲学系教师,主要研究中国佛教思想史,曾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
版权所有: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