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

达到禅那

发布时间:2022-08-09 15:02:49作者: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

  业处篇 第十一节、达到禅那

  如果禅修者的心态达到平衡,把五根平衡了,再提升正念,持续地将心专注在禅相上。随着定力越来越提升,禅修者将能够超越近行定的阶段,达到安止定(appanà-samàpatti)。在刚开始练习进入安止定的阶段,禅修者不应当经常检查自己,而应当练习把心投入禅相当中维持一段很长的时间。

  如果禅修者能够持续地专注似相,心与似相完全融为一体,如此维持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乃至更长的时间,他就很可能证得初禅。

  为什么专注似相能够证得色界的禅那呢?似相是由色法构成的概念,因色法而生。我们的呼吸、似相都是由色法所形成的概念。因此,禅修者通过专注色法所形成的概念,可以达到色界禅那。

  再举其他的例子,比如地遍,为什么修地遍能够证得禅那呢?因为地的遍相是基于色法而生的概念。水遍呢?水遍也是基于色法而生的概念。火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光明遍也是这样。修习三十二身分的时候,身体也是色法的概念;修习不净的时候,不净的尸体也是色法的概念。通过专注基于色法而产生的相为所缘,可以达到色界的禅那。所以,色界的禅那是基于取色法的概念为所缘而证得的。它的所缘既不是究竟色法,也不是名法。这一点大家要清楚。

  当禅修者可以持续地把心投进似相当中,维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那么他很可能证得禅那。为什么说很可能呢?因为还没有经过检查的缘故。在禅修的每一个阶段,只要他的禅修方法是正确的,他的经验就必须经得起经论的检验。我们禅修应当根据两项原则,不能够偏离两项原则:

  第一、禅修必须依循佛陀的教导,必须依据三藏。如果不依照佛陀的教导,不依照经论,那很可能只是某些大师的个人经验,甚至有可能是外道,自己走了歪路都不知道,很危险。对此要谨慎!

  第二、禅修要依照传统、依照传承。要有传承、有系统,遵从系统而学。假如离开了传承,离开了明师的指导,只是自己翻翻几本经书,靠自己的理解去修行的话,很容易变成盲修瞎练,这也是很危险的。几乎所有的“走火入魔”,都是因为盲修瞎练造成的!

  因此,在禅修的时候,既要依照佛陀的教法,依照经论,又要有传承,有善知识指导,这样的修行才是稳当的,禅修的路子才是正确的。这两者缺一不可。既不能够只是看几本经典,然后自己凭空创造一种禅法出来,也不能够只是依靠传承,认为我这个是某某大师的教导,然而却跟佛陀的教导货不对板。所以,这两点是我们禅修的根本点,大家应当谨记!

  如何检验自己的禅那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当禅修者有能力持续地专注禅相达到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乃至更久,业处导师将会指导他查有分。这里的“有分”是借用的名词,它并不是在阿毗达摩意义上的“有分”,严格上来说是心所依处。

  根据阿毗达摩,一切的意界和意识界都是依靠心所依处,亦即是心脏里的血而产生的。

  如果禅修者能够持续地专注禅相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之后,他应当练习查有分,有分在心脏这个地方。在他出定之后,借着很强的禅定之光去看心脏里面这个地方。刚刚开始学习查有分的时候,不应当查太久,大概一到两秒钟就行。当他可以查到有分之后,再学习在有分这个地方逐一地辨识五禅支。

  若禅修者能够进入初禅,其初禅将具足五禅支。禅支,巴利语jhàna?ga。jhàna即禅那;a?ga意为成分,要素。这五禅支是五种心所,它们个别分开来叫禅支,整体总合起来则叫初禅。

  这五禅支分别是:

  1.寻(vitakka)——将心投入并安置于似相。

  2.伺(vicàra)——心持续地省察似相。

  3.喜(p?ti)——喜欢似相。

  4.乐(sukha)——体验似相的那一份乐受。

  5.一境性(ekaggatà)——心持续地专注似相。

  查禅支并不是依靠感觉去揣摩自己是不是有这五种心理作用,而必须用禅那之光在心所依处这个地方辨识。为什么呢?因为心所依处是作为禅那心的依靠处,所以要在有分这里辨识禅支。

  在初次练习辨识的时候,只应当一次辨识一个禅支,等能够逐一辨识五个禅支之后,再练习一起辨识所有的五禅支。

  可以辨识到五禅支后,还必须练习初禅的五自在。什么是五自在呢?它们分别是:

  1.转向自在:能在出定后转向于禅支。

  2.入定自在:随意何时入定就能入定。

  3.住定自在:能随自己的意愿入定多久。

  4.出定自在:随意何时出定就能出定。

  5.省察自在:能在出定后省察禅支。

  有能力达到初禅的禅修者应当练习初禅的五自在。应当练习自己能自在地入定,想要在什么时候入定就可以入定,想要住定多久就可以住定多久,想要在什么时候出定就可以出定。他可以用决意的方法:“让我入定两个小时”、“让我入定三个小时”……

  练习五自在的禅修者决意:“让我入定两个小时。”他这样决意之后,就将心专注于呼吸。当他专注呼吸的时候,禅相很快就会出现。他决意把心投进禅相,除了似相之外不去注意任何其他的所缘,于是他的心就能随其所愿地持续专注在似相上两个小时。当他突然生起一个念头:“我应该出定了。”当他在查完禅支,睁开眼睛的时候,就是两个小时,这才是自在。如果相差二十分钟、十分钟、五分钟,那不叫自在。

  如果禅修者还没有练习初禅的五自在,就想急急地证得第二禅的话,就会像佛陀教导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所讲的《母山牛经》一样:一只愚蠢的母山牛为了吃山顶上的草,在爬陡峭的山坡时,前脚跟还没有站稳,后脚跟就提起来,结果,它不仅不能够爬到山顶上去吃草,还可能会从山坡上滚下来。

  同样的,当禅修者的初禅还不稳固,还没有练习初禅五自在的话,就想急急地上第二禅,他不仅不能够上第二禅,而且连初禅也可能会掉。所以,证得了初禅的禅修者必须修习五自在。

\

  一位禅修者证得了初禅,并且练习了初禅的五自在之后,必须进一步修习第二禅。想要修习第二禅,他应当先进入初禅。他可以先进入初禅一个小时,从初禅出定之后,再去查五禅支。查到五禅支之后,他应当思维:“初禅因为接近敌对的五盖,所以是低劣的;同时,在这五禅支当中,寻和伺是很粗的,它们使初禅不如无寻、无伺的第二禅那么寂静。”

  如此省思了初禅的过患和生起对第二禅的希求之后,他决意舍去寻、伺两种禅支,决意进入只有喜、乐、一境性的第二禅。从第二禅出定之后再查禅支。第二禅只有三个禅支,也就是:喜、乐、一境性。因为寻、伺已经舍掉了。如果他可以进入第二禅,他应练习第二禅的五自在。练习了第二禅的五自在之后,他可以再练习上第三禅。

  想要上第三禅的时候,他也应当依次地进入初禅、第二禅,从第二禅出定并查到喜、乐、一境性三个禅支之后,他思维:“第二禅因为接近敌对的初禅,所以是低劣的;同时,第二禅有喜的搅动,所以喜禅支也是粗的,它使第二禅不如无喜的第三禅那么寂静。”然后,他决意舍去喜禅支,进入只有乐与一境性两种禅支的第三禅。

  如果可以进入第三禅,出定之后再查禅支。第三禅只有乐和一境性两个禅支。他应练习第三禅的五自在。练习了第三禅的五自在之后,他可以再练习进入第四禅。

  想要上第四禅之前,他也应依次地进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从第三禅出定并查了禅支后,他接着省思:“第三禅因为接近敌对的第二禅,所以是低劣的;同时,乐禅支也是粗劣的,它使第三禅不如无乐的第四禅那么寂静。”于是他平静了乐禅支,进入只有舍与一境性的第四禅。能够进入第四禅之后,再练习第四禅的五自在。

  这四种禅那是层层殊胜的。有第二禅体验的禅修者会发现初禅是粗劣的;虽然初禅也有喜、乐,但是由于有寻、伺的搅动,使初禅感觉很粗。第二禅比初禅更加殊胜,喜与乐遍布全身。

  有了第三禅体验的禅修者会发现第二禅也是粗劣的,由于第二禅有喜禅支的搅动,第二禅也是很粗的。

  有了第四禅体验的禅修者会发现第三禅也是很粗劣的,第四禅更加平静、超然。当他达到第四禅的时候,呼吸已经停止,他的心处于非常宁静、寂静、殊胜的状态。

  禅修者修习入出息念业处,通过专注自己的呼吸,以呼吸为所缘,有次第地、有系统地培育起定力之后,依次证得了四种色界禅那。之后,他可以转修其他业处,修习地遍、火遍、水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他也可以进一步修习慈心、修习悲心、修习喜心、修习舍心;他还可以修习三十二身分、白骨想、不净业处;可以修习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四界差别等等。

  当然,最难过的关是第一种业处。如果一个人有了禅那,例如已经证得了入出息念的第四禅,他能以第四禅为根本业处转修佛随念,也许只用一座,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就可以成就佛随念。如果想转修白遍,他也许只用一座的时间就可以取到白遍的遍相并进入白遍初禅。为什么能够这么快呢?因为得到禅那支助的心是非常强有力。正如佛陀在《相应部》里面的很多经典都这么强调说:

  ?Samàdhiü, bhikkhave, bhàvetha, samàhito bhikkhave bhikkhu yathàbh?taü pajànàti.?

  “诸比库,应当修习定。诸比库,有定力的比库能如实地了知。”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禅修者在没有定力的情况下观照三十二身分,思维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肾……他会感到很费劲,可能花了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都不一定能够如实地观照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然而,有定力的禅修者可先进入第四禅,从第四禅出定之后,利用强有力的光来照见身体的这些部分,他可以只用一个小时,甚至不用半小时就可以把三十二身分清楚地、如实地观照出来。

  同样地,有定力的禅修者能够在业处导师的指导下,如实地观照自身的色法、观照外在的色法,观照自相续流的名法、观照外在的名法,这些色法跟名法都可以如实地呈现出来。正因如此,佛陀在很多经典里面强调:

  “诸比库,应当修习定。诸比库,有定力的比库能如实地了知。”

  在八支圣道当中,佛陀把正定作为最后一支圣道。在禅修的三增上学――戒、定、慧当中,定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拥有定力的人、有定的心,跟没有定力的人、没有定的心是天壤之别。如果我们用恭恭敬敬的态度、踏踏实实的心态来禅修,依照戒、定、慧的次第,先持戒清净,再培育定力,然后修观,培育智慧,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够在今生今世切实地体验到佛陀教法的利益。

  同时,禅修离不开善知识,修习如此严密、系统的止观禅法更是如此。当禅修者生起了希求解脱之心,他就应当寻求明师。从把取业处开始,一直到证悟涅槃的整个过程,禅修者都应以恭敬、忠诚、老实的态度依止明师、依教奉行,在业处导师的指导之下次第地禅修。

  这就是依照《大念处经》以及《清净道论》等经典,依照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承所讲述的修行入出息念一直到证入第四禅的禅修次第。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