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内容并不是很好理解,想要知道内容中的意思是需要认真去理解的,所以修行之人想知道一心三观的意思,那么可以多去看看这方面的内容,这样对一心三观的意思会有一定认识。只是佛教说的一心三观是什么意思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佛光大辞典》
乃天台宗之观法。为天台宗基本教义之一。又称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一心,即能观之心;三观,即空、假、中三谛。知‘一念之心’乃不可得、不可说,而于一心中圆修空、假、中三谛者,即称一心三观。此为圆教之观法,系不经次第而圆融者。
摩诃止观卷五上载,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为假名假观;若一切法即一法,此法即是空,是为空观;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观。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是为总空观;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是为总假观;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是为总中观,此即中论所说不可思议之一心三观。其中,所谓一法一切法,指真如随缘形成一切现象,皆不实在,故为假,观此则称假观;一切法即一法,指一切现象皆真如显现,无独立之实体,故为空,观此则称空观;一切现象非一非一切,同时具有上述两种性质,此为中道,观此则称中道观。如作空观,则假、中亦空,以三观悉能荡相破着之故。如作假观,则空、中亦假,以三观皆有立法之义故。如作中观,则空、假亦中,以三观之当处为绝对之故。以此观于空、假、中三谛之任何一谛,而三谛无不圆具,故称一心三观。然此不思议法,甚深微妙,其观慧门,难解难入,故为圆教利根菩萨所修习者。
又一心三观亦明示三意,此三意即维摩经玄疏卷二(大三八·五二八下)所示:“一明所观不思议之境,二明能观三观,三明证成。一明不思议之观境者,即是一念无明心,因缘所生十法界以为境也(中略)。二明能观者,若观此一念无明之心,非空非假,一切诸法亦非空假,而能知心空假,即照一切法空假;是则一心三观,圆照三谛之理,不断痴爱起诸明脱,若水澄清,珠相自现。三明证成者,若证一心三观,即是一心三智五眼也。”乃谓任何对象之境,皆为一境三谛,若依之作观,即可修得圆融三观。[大智度论卷二十七、维摩经略疏卷七、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三]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天台宗独创的观心法要。“三观”指空观、假观与中观。即于一心中修三观,观圆融之三谛。又称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所谓一心,是能观的心;三观,是空、假、中的三智。圆观的行者就介尔阴妄之一念,观空、假、中三谛时,所观的三谛相即互融、非纵非横,故能观的三智虽各各不混其用,但并无前后次第。
观者,是指三种观法。天台宗智者大师所立之天台三观,此系诸家所说三观中最为普遍之一说。乃天台宗之重要法门,为教义与实践之骨架。系对一切存在作三种观想,即空观、假观、中观,称为空假中三观。
此乃依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所说:从假入空二谛观,从空入假平等观、中道第一义谛观而立。
一空观,又作从假入空观、二谛观。空者,离性离相之义。谓观一念之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称之为空;由观一念空之故,而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此因空、假、中三观能荡除三惑之相,以空观荡除见思之相,以假观荡除尘沙之相,以中观荡除无明
(梵语avidya)之相,三相皆荡,即毕竟空,是为空观。简而言之,自世俗常识之立场(假),进入宗教立场之真理(空),是为空观。
二假观,又作从空入假观、平等观。假者,无法不备之义。谓观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诸法,称之为假;由观一念之假故,而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此因空、假、中三观皆能立法,以空观立真谛之法,以假观立俗谛之法,以中观立中谛之法,三法皆立,即为妙假,是为假观。简而言之,不停滞于空,而进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是为假观。
三中观,又作中道第一义谛观。中即中正、泯绝二边对待之义。谓观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称之为中;由观一念中之故,而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此因空、假、中三观皆能泯绝对待,言空则空外无法,言假则假外无法,言中则中外无法,三者皆绝待,即为圆中,是为中观。简而言之,不执空观,不执假观,空假圆融之大悲菩萨行,是为中道观。
所谓一心三观者,即于一念心中而能圆观三谛,谓观一念心毕竟无有,净若虚空,称为空观;能观之心,所观之境皆历历分明,称为假观;虽历历分明,然性常自空,空不定于空,假不定于假,称为中观。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是为一心三观。
三观相即,能同时于一心中成立,故称“三智一心中得”。语出《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乃天台宗观心法门中最重要的依据。此三观虽各有胜能,但同时于一心中得的状态,是观空非偏空,一念即圆空,是全具空、假、中三谛的空,能破三谛之相着,故说一空一切空。一空一切空,假、中无不空,故破相之用,不只是局限于空观,而是遍于三观。观假非偏假,亦即一念即妙假,全具三谛之假,此假能立三谛之法,故说一假一切假。一假一切假,而空、中无不假,故立法之功,不可只偏于假观,亦应遍于三观。中者,非但中,观一念即是具德之中,此中谛能妙成三谛之法,故说一中一切中。一中一切中,空、假无不中,故绝待之体,不应只配于中观,三观悉是绝待之体。
空、假、中三名,虽依其德用而分,但三观皆破相、立法、绝待,其体唯一互融,故于其一心中可以同时成立三智三观。此一心三观正是天台宗之安心法门,天台宗认为《法华经》《方便品》所说的佛知见,即此一心三观;而佛出世之本意,即在于向众生显示三谛三观。
三谛三观之义,常见于诸大乘经典,但名称正式出现于《仁王经》、《璎珞经》中。而三谛三观为诸佛出世本怀的说法,正是依据《法华经》所说。如《方便品》云(大正9·7a):“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又,《寿量品》说佛知见的三谛三观为(大正9·42c):“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
上引经文中非如非异的“如”,是如同、即空之义;“异”是相异、即有之义,因此说非空非有为非如非异。这是在彰显离妄想染碍之空有,既离妄染而非如非异,故示能双照空有。此即一心三观之相,且是佛智,因此,初心行者能修此一心三观,亦能离佛之所离。《涅盘经》《迦叶品》中说“发心毕竟二不别”,即是此意。
版权所有: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