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孜白居寺密宗坛城(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江孜白居寺大日如来第四手印根坛城(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藏传佛教认为塑造神佛的目的,是为了引导人们虔诚解脱,也是信教者修禅与入教的需要。当佛教传入西藏时,伴随它宗教信仰、佛教伦理与宗教哲学的传入,高度发展的佛教艺术形式也随之传入。在这其中, 曼荼罗 艺术逐渐成为藏传佛教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曼荼罗,是佛教中的密教(密集)艺术,在藏密中称 金廓 、 蔓扎 。 曼荼罗 是梵语的音译,本意为 坛 、 坛场 或中围。是指密宗本尊道场的图画或佛的宫殿,它的含义十分丰富,有 圆轮 、 发生 、 揽摇 、 精醇 、 聚集 等不同的释义。深含有 圆轮众德 、 圆轮具足 、 发生诸佛 ,聚集十方三世诸圣于一处之义,圆轮者,为其众德;发生者,发生诸佛,借喻佛大彻大悟的境界。它是将密宗佛、菩萨等尊像及其众神集于一处中以供修法时供奉,供修法者观想静思、纯洁意念的修行法器。
源头探密
藏传佛教密宗因其信奉者修习 三密 ,即 身密、口密、意密 而得名。藏传佛教密宗教理认为,对宇宙万物本性的认识,是佛和菩萨以外凡人所不能感受到的,因此人们务必修习 三密 ,以求清静,达到认识宇宙万物的境界。
曼荼罗是本尊神居所的模型和图示。曼荼罗真正的含义是变化多样的神界世界外在简略地表现形式,其为本尊主神及眷属神的聚合处,是一个帮助修习者在观想本尊神界时的客观印照物.因此,在藏密艺术中,曼荼罗被视为最神秘、最富特色的宗教艺术形式。对于修行僧侣来说,修行者可以通过曼荼罗达到精神世界与神灵的沟通。
这种与神灵交流的方式,可以在藏族早期原始宗教巫术和苯教仪轨中找到源头,古老的藏族原始宗教和苯教的自然崇拜、万物有灵的观念,其原始宗教的祭场与祭坛形式应当是曼荼罗艺术的雏型与源头。
也有人认为曼荼罗源于古印度密宗修法时,为防止魔众侵入而在修法场地所筑的圆形或方形法台,后来逐渐演变和发展成为多种形式、类别的曼荼罗。
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藏地后,作为宣示佛教教理的密宗曼荼罗艺术首先被应用于由松赞干布主持修建的大昭寺建筑中,并绘制于大昭寺二楼 曲结祝波 殿的壁画里。公元8世纪时,印度密教大师莲花生和班智达寂护尊者,将这种神秘奥妙的宗教仪理模式应用于藏地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桑耶寺的整体建筑设计与佛塔建造中。
曼荼罗这种的独特形式,它既有本土原始苯教祭祀中 坛 的粗犷造型布局模式与世界物质形成观念的宗教内涵,又是佛教宇宙观、世界观和佛家理想世界的具像模式。曼荼罗既是一种宇宙图,同时也是一种心灵的记录史,它更是藏传佛教密宗艺术中充满神秘意境与宗教哲理的行为意识图。藏传佛教密宗修习中的 三密为用 、 四蔓为相 、 五佛五智 、 六大为体 等基本教理都能在曼荼罗中得到充分体现。
种类概述
曼荼罗是以深奥的密宗修练哲理为主旨的,它是密宗修习的道场,是大日如来加持三昧,对凡人众生进行教化的场合和表相。修法者一般应按密宗教仪教理通过四种曼荼罗的形式并配以相应的念诵真言、静观默想来进行修法,这称为 四蔓为相 。
简而言之,大蔓是色相,是宇宙本身的全体,三昧耶蔓是形象,法蔓是名相;羯摩蔓是作用相,是如来身、语、意三密的象征。从总体而言,可以视大曼荼罗为诸佛、菩萨的人体,三昧耶曼荼罗是诸佛、菩萨所持的器枚,法曼荼罗是诸佛、菩萨所说的法门,羯摩曼荼罗是诸佛、菩萨的作为。此即四蔓之意义和教理内容。
表现内容
密宗信徒在修习佛教密宗经典过程中,把曼荼罗作为观想(修习方式)的模型对象。密宗本尊形象种类繁多,阵容庞大,但从外形上分只有2种,即佛的真实身和忿怒身。真实身,指佛的静善相,慈悲相。忿怒身,是佛在降魔时表现出的凶猛暴厉、威严强悍、狰狞恐怖法相。在曼荼罗中出现的多为密宗法身佛像
。也有人将本尊像粗分为3大类,即:善相本尊,即诸佛之真实身,较著名的有无量寿佛、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度母等形象;怒相本尊,即菩萨受佛之教令降服众魔而显现忿怒威猛之形相,此类尊像主要有大威德金刚,金刚橛,马头金刚、金刚手等形象;善恶相兼具本尊,即诸佛为教化众生而显化为菩萨、金刚,以正法度人之相,此类尊像主要有密集金刚、上乐金刚、时轮金刚和喜金刚等形象。版权所有: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