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识|终日口说般若,不识自性般若,我们如何“悟”透般若
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奥之处很多时候我们很难以理解,也很难解释。就如每个人想法不同,解释出来的问题也不同。特别在史文领域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平常生活中也一样都有,只是看我们能否参悟领会。儒释道的文化就有很多这样问题,如佛家祖师里说的:“小悟无其数,大悟十八回。”生活中,经常出现,名师指点时往往话不说透,这时候就要自己领会,儒释道思想中讲的“悟”居多。这种悟境就是言思不及的境界。
善知识!终日口说般若,不识自性般若《六祖坛经》记载:“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意思是说:“世人一天到晚口说般若,却没有意识到自我本性中本有的般若智慧。就如同饥饿的人,口中谈论各种美食,却不能解决饥饿。同样的,如果整天之是口说般若空理,而没有实践,虽然历经万劫,也永远不能明心见性,终究无法收益。”
《六祖坛经》这段话的分享,体现了佛教人生思想最实际的问题,体现在我们当下。念佛学佛念阿弥陀佛,我们要念阿弥陀佛的同时,把学佛修行中体会到的、悟到的应用到现实中来。禅宗的思想为何能在中国屹立不倒,不仅仅是结合了古印度佛教的传承,更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结合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来倡导弘扬。所以,大茶经一直提倡生活禅的原因,就是希望更多的学佛者能够把念佛修行时,把这些念佛修行所得融到我们生活中去,我们要去领会、去领悟,而且尽可能的悟透。
六祖慧能大师在五祖弘忍传承衣钵时,让慧能夜里三更到他方丈室去。五祖用锡杖在唯上敲了三下而后离开,六祖当下就领会五祖的心意,于是当天晚上三更时分,就来到了五祖的方丈室。这说明慧能的觉悟性高,可领会到五祖的意思。这就是我们提到的”悟“,悟性高,能领会,这样是悟的一种。
四祖双峰山景净慧长老曾说:“真正的悟境,更是一种言思不可及的境界,根本不是一般的感受能凑泊。”净慧长老言:“世间法到了极致都说不出来,只有用行为了直接表现它,诸法的实相更是不可思议。所以祖师们或者一喝,或者一棒,或者竖一个指头、或者给你一拳头、就是借助于短距离的直接交流,完成师徒之间的心心相印。”这也是师徒之间能领会,能悟透的
。所以说“悟”字容易也难易。学佛参禅者要悟不透怎么办呢?那如果我们平常“悟”不透呢?怎么办?学佛者要精进学佛同时,而且要多了解经书的奥秘,现在的社会发达了,经书上的文字我们不懂。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查找,都有详解版本给我们注释。中国传统文学深奥,儒释道思想及儒释道的问经书文字更难懂。这个时候我们就难以领悟,难以参悟,我们就容易听从他人的指导思想。也不知错还是对,也容易自己理解错误。经常陷入迷着的境地。
在我们生活中,开悟天天有,因为“悟”的意思也就是明白,关键彻底不彻底。比如我们念阿弥陀佛,那么阿弥陀佛到底什么意思呢?我们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不管是禅宗也好,净土宗也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都有一定的道理的。我们应该从善积德,参悟修行,那我们当下应该如何做,如何执行呢?这是我们生活中必须遇到,也必须重视的问题。就看我们如何领悟。所以“悟”字含义太深,就要我们如何去悟透佛法的大意。
学佛禅修要“悟”透,应用到生活中来,得以般若智慧佛家中有句话“迷即众生,悟即诸佛”,悟字当头。不管在任何时候,我们要懂得领会每件事物在当下的发生。在我们宗教领域这样的问题存在的诸多,很多时候古人留下的真言就需要我们怎样去领会,要去“悟”、学佛念佛就要悟透,往这方面发展,那我们就应该多学习,才可领悟,方能参悟。佛学文化深奥 ,如果在思想上没有真正的去用心体会,去理解,那我们就会迷失方向。关于“悟”字,在我们佛学、乃至国学思想中、生活中,很多层面上都应用上,当我们悟不透时,就一定要用方法。用我们佛教的语言来描述“悟即诸佛”,悟透了,你就是佛了。虽然我们很多难以悟的那么透彻,我们也要精进学习,当我们能够真正悟透了,落实到生活中来了,这才得以般若智慧。
版权所有: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