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盂兰盆经是非常经典的经文,也是非常重要的经文,我们修持佛说盂兰盆经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好处,不但可以为我们增加福报,还可以让我们获得无量的功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盂兰盆经讲的是什么。
“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倒悬。就是亲人处在苦难之中,就像人被倒挂在高处,饱受痛苦,急待解救。为了帮助解救父母亲人倒悬之苦,佛说了盂兰盆供的方法。故事的经过如下:
【经文】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
这个故事是由多闻第一、忆持不忘的阿难尊者在佛示寂后,给大家讲述的。所以说“闻如是”,意思是“我所听闻、了解的就是这样”,如所听闻,如实讲说。
“一时”意思是“某个时候”。佛经中常说“一时”,很少说具体日期和时间,因为日期琐碎,与主旨无关。古印度人重视哲理、智慧,而不关注具体时日,因为哲理、智慧是超越时空的。
“佛”就是指在这个世间觉悟成佛的释迦牟尼佛。“舍卫国”是古印度的一个国家。“祇树给孤独园”是舍卫国的信众供养给佛和僧众居住讲法的园林。
“大目犍连”是故事的主角,有时经中称目犍连或简称目连。他出生于古印度最高种姓的婆罗门家庭,后来出家修道,值遇佛陀,证得阿罗汉果,在佛陀十大弟子中以神通第一著称。
“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意思是目犍连尊者刚证得阿罗汉果位,得到六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之后,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济度父母,以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可以从这个“始”字体会其殷重和急切的心情!也可以推想他出家修道之时就有度亲报恩之心,只是自己还没有度父母的能力,一旦自己解脱了,同时有了神通,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济度父母、报父母恩。
明朝蕅益大师《佛说盂兰盆经新疏》(以下简称《新疏》)说:“父生母鞠,恩重无量,取要而言,且云乳哺。不念报恩,便非人类。不令度脱,非真报恩。然始虽念念知恩,欲报无力;今已得道,必须先度其亲。”
【经文】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
“即以道眼观视世间”,就是即刻以修道得到的天眼观察、巡视世间。这里暗含的背景是目犍连尊者的父母已经去世了。但人去世不是断灭,还会在世间六道——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中投生。人的肉眼看不到投生的过程,也看不到投生的地方,而天眼则能看到。
这让人想起孔子的弟子子路,父母在世时,因为家境贫寒,为了能让父母吃上米饭,他从百里之外背米回来奉养,自己只吃藜藿(粗劣的饭菜)充饥。子路后来到楚国做官,受用“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的福禄,而双亲均已辞世,不免发出“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的感叹。孔子还因此评价子路:“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孔子家语·致思》)成为古代二十四孝的典范之一。古人感叹“子欲养而亲不待”,勉励人们在父母在世时就要好好孝养。
而在父母去世之后,要能像子路一样孝思父母,依着父母的教导和期望而立身行道来间接报父母恩。但对佛教徒来说,因为观见或信知六道轮回的存在,所以对父母的孝,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能够直接有所作为。如果佛法在孔子的时代就传入中国,以子路在父母死后仍然怀念奉养的孝思之心,那他很可能也会像目犍连尊者一样学佛、修行,以实现孝养父母的心愿。
现在目犍连尊者通过修行证得圣果,意味着自己已经有能力跳脱生死轮回的痛苦。然而父母没有修行,肯定还在世间的生死轮回中,真不知道父母现在身在何处?为了直接利济父母,尊者便用道眼来观察世间,希望能找到父母。
“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即是说尊者见到死去的母亲生在饿鬼中,因为找不到饮食,瘦得只剩皮包骨头。尊者的父亲应该是在人天善道之中,没有急迫的苦难,所以文中没提。唐朝宗密禅师《佛说盂兰盆经疏》(以下简称《疏》)说:“本观世间俱寻父母。父生乐处,不假施劳。既非经宗,故此不述。母生鬼道,已属三涂,复在饿中,是鬼之极苦。……生饿鬼中是异熟果,酬引业故。不见饮食是等流果,酬满业故。是悭贪业之果也。皮骨连立,是增上果。……诸鬼皆繇自心因行所招,果报必应,譬如影响繇于形声,虽父母至亲,不相替代。故诸智者宜各励心,傥遇善缘,不应空过。一朝去世,谁为修崇?纵托子孙,七分获一。况无孝子,悔恨何追?且浊世凡流鲜怀仁孝,唯忧妻子,岂念幽灵?贫贱者迫以饥寒,富贵者荒于财色。设能追福,厌课(谓事不得已而为之)者多,竭力罄心,万中无一。世途目击,岂不昭然?”(卷下)
“目连悲哀”,尊者看到母亲这样,非常悲痛哀伤。设身处地来想,如果父母、亲人因为长久没有任何食物可吃,饥渴难忍,瘦得皮包骨头,有孝心的人该多么痛心难忍啊!自然要急切救济。
“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母亲的温饱,以便让她远离饥饿的痛苦。于是尊者便用钵(出家人吃饭的碗具)盛满饭食,以神通力到达饿鬼道,给母亲送饭。
“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揣食。”饥饿难忍的母亲,拿到钵饭,就用左手障钵,右手抓饭,准备吃了。这一个“障”的动作很特别。为什么要“障”呢?显然是怕别人抢去自己到手的美食。其实,当时尊者在旁边,不会有人抢她的食物,即使有跟她一样饥渴的饿鬼想要分食,那分给他们一点不也很好吗?造一份善业,肯定会有善报。尊者肯定还会给她送食,所以没有必要障钵,也不应该障。尊者母亲的行为正显示出她悭贪的习气和善行习惯的缺乏。
“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食物还没送进嘴里,就变成了火炭。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由悭贪的业而堕入饿鬼道,很难找到饮食,即使找到饮食,也往往有种种障碍,其中一种就是水流变干枯、食物成火炭,这是由强猛的业力所感发。只有恶业的苦报受尽,或者依靠对恶习的痛切忏悔以及强大的布施善业,对治强猛的悭贪恶业,才有可能受用饮食,乃至脱离鬼道。
“目连大叫,悲号啼泣”,母亲堕在饿鬼道,皮骨连立,本来就令人痛心,而现在尊者亲自送来的食物却变成了火炭!看到母亲这样受苦受罪,孝顺的尊者虽然辛苦修得神通,却也爱莫能助,内心是多么失望和悲痛!于是“大叫,悲号啼泣”。
“驰还白佛,具陈如此。”尊者急驰奔回祇树给孤独园,向佛告白,将前述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佛陀。就像小孩碰到挫折、苦难,无力解决时,就会跑回家找父母。佛是所有佛弟子的法身父母,佛弟子遇到困难,福德、智慧等法力不足时,还有佛陀可以归投依靠,祈求佛的加持和启发,忆持和奉行佛的教授教诫,就能增长法力,帮助化解困难。尊者既孝顺生身父母,也信任、敬重法身父母,对象虽殊,孝心一如。
【经文】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揣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啼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我们诵经念佛更多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心境能够得到提升,让我们能够放下之前放不下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减少我们的烦恼,我们的智慧才能得到增长,同时我们的慈悲心也会得到激发。
版权所有: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