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

圣凯法师:论善导的忏悔思想(二)

发布时间:2024-08-27 03:29:36作者: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
圣凯法师:论善导的忏悔思想(二)

论善导的忏悔思想(二)

善导在《般舟赞》对忏悔与念佛关系的叙述,最能代表善导的思想,“门门不同八万四,为灭无明果业因;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念念时中常忏悔,终时即上金刚台;一切时中望西礼,表知凡圣心相向”;“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念念称名常忏悔,人能念佛佛还忆”。[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大正藏》卷47,448c、450a、452b。]在所有的忏悔法门中,称名念佛是忏悔灭罪最好的方法,在称名念佛中自然具有忏悔心,所以“念念称名常忏悔”便可以读作“念念称名中即是常忏悔”。所以,笔者以为善导的真正意图,并不是把忏悔当作念佛的助缘[ 矢田了章先生认为忏悔是念佛的助缘,见〈中国净土教における忏悔について〉,龙谷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3集,第12页,1974年。],二者是同一的,忏悔离开称名不能成立,念念称名是忏悔的原动力,念佛与忏悔是表里一体的关系,念佛为表,忏悔为里。

这样,我们便可以理解下品三生中念佛灭罪的问题,念佛与忏悔的表里关系便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所以,即使在《观经》经文本身并没有提到忏悔,但是却大力宣扬念佛灭罪的功德,而善导对念佛与忏悔关系的阐明,使我们深入地理解《观经》的真正含义。善导在《般舟赞》中说到下品三生的问题,都提到念佛灭罪的问题:下品上生是“一声称佛除众苦,五百万劫罪消除”,下品中生是“当时即值善知识,发大慈悲教念佛,地狱猛火变风凉”,下品下生是“善友告言专合掌,正念专称无量寿;声声连注满十念,念念消除五逆障;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大正藏》卷47,455a、b、c。]由于真正的忏悔不能彻底,所以很自然地念佛便与忏悔相结合,只有凭念佛的功德,才有灭罪的可能性。[ 宫林昭彦〈念佛と忏悔〉,《净土宗学研究》,第11号,第102页,知恩院净土宗学研究所,1978年。]

4、忏悔的形态

虽然善导强调念念称名便是忏悔,但是作为真正的忏悔实践,善导对其程度的要求则十分严。善导在《往生礼赞》中便把忏悔分为三品:

忏悔有三品,上、中、下。上品忏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忏悔;中品忏悔者,遍身热汗从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忏悔;下品忏悔者,遍身彻热,眼中泪出者,名下品忏悔。此等三品,虽有差别,即是久种解脱分善根人,致使今生敬法重人,不惜身命,乃至小罪若忏,即能彻法彻髓。能如此忏者,不问久近,所有重障顿皆灭尽。[《往生礼赞偈》,《大正藏》卷47,447a。]

上品忏悔必须从毛孔及眼流出血;中品忏悔则从全身毛孔出热汗,从眼流血;下品忏悔则全身发热,从眼睛流出泪。如此不惜身命忏悔,重障决定能够灭尽。

但是,三品忏悔对凡夫而言却显得十分困难,因为三品忏悔是“久种解脱分善根人”。所以,善导强调“若不作者应知,虽不能流泪流血等,但能真心彻到者,即与上同”,仍然回到他的凡夫本位上来。

关于忏悔的形态,经典中时有叙述,如善导在《观念法门》中引用《观佛三昧海经》中说:“如大山崩,婉转于地,号哭向佛”,“五体投地,如大山崩,号泣雨泪”,“自拔头发,举身投地,啼泣雨泪,自扑婉转”。[《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大正藏》卷47,29a-c。在《观佛三昧海经》中说:“今佛现世沙门大众一切云集,汝当向诸大德众僧发露悔过,随顺佛语忏悔诸罪,佛法众中,五体投地,如大山崩,向佛忏悔,心眼得开。”见卷3,《大正藏》卷15,660c。]同样的忏悔形态,在《大方等大集经》中也可以看到:

时华面龙,闻是语已大声啼哭,举身自投,四支布地,礼拜白佛作如是言:我今至心从佛忏悔,我大痴惑,大慢愚曚,不解方便,差别好恶,造是罪业。低头合掌,至心发露,不敢覆藏。如来世尊!我今至诚入于骨髓,归佛归法归比丘僧,从今发意,乃至尽寿。[《大方等大集经》卷44,《大正藏》卷13,290a。]

从《观佛三昧海经》及《大方等大集经》,我们并没有发现如善导所说的三品忏悔,所以这是善导独自的创造。[上杉文秀《善导大师及び往生礼赞の研究》,第520页,法藏馆,京都,1931年。]

5、忏悔的种类

善导强调忏悔必须于六时中进行,所以制定了各时唱诵的赞文及其礼拜方法,即《往生礼赞偈》。六时礼赞即为:一日没时礼,二初夜时礼,三中夜时礼,四后夜时礼,五旦起时礼,六日中时礼。为了使忏悔在六时中皆能实践,善导指出:“忏悔有三品,一要,二略,三广。如下具说,随意用皆得”。[《往生礼赞偈》,《大正藏》卷47,439a。]]要忏悔,即“日没时礼”中所举之句偈;略忏悔,即修行“中夜时礼”中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等五悔;广忏悔,即广于佛、法、僧三宝及同修大众之前忏悔过去或现在之罪业。笔者以为,这三种忏悔是为了适应修行者的不同需要而制定,所以修行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及需要而选择。下面,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三种忏悔。

(1)要忏悔

要忏悔,即在“日没时礼”所举的七言六行偈,列举如下(笔者在前面加上数字):

至心忏悔

南无忏悔十方佛,愿灭一切诸罪根。

今将久近所修善,回作自他安乐因。

恒愿一切临终时,胜缘胜境悉现前。

愿睹弥陀大悲主,观音势至十方尊。

仰愿神光蒙授手,乘佛本愿生彼国。

忏悔回向发愿已,至心归命阿弥陀。[《往生礼赞偈》,《大正藏》卷47,440b。智昇《集诸经礼忏仪》卷下所收略有不同,第五句是“仰惟神光蒙授手,乘佛愿力生彼国”,见《大正藏》卷47,468b。]

在“要忏悔”的偈子中,第一句是忏悔,第二句是回向,第三、四、五句是发愿,第六句是统摄忏悔、回向、发愿三法至心归命阿弥陀佛,所以“要忏悔”主要说明忏悔、回向、发愿三法。[堀本贤顺〈忏悔について〉,《西山学报》第27号,第30页,西山短期大学,1979年。]所以,“要忏悔”就是说凡夫忏悔的关键,即“略忏悔”五悔法除去随喜、劝请,而忏悔的目的与结果在于能够归命阿弥陀佛。而且,由于“要忏悔”是在日没时礼拜忏悔,所以时间比较短暂,故忏悔文比较简单。

我们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与“日没礼赞”相类似的文书[汪娟博士举出《十二光礼》的文书有七件,分别是B.8302(宇70)、B.8304(日23)、B.8318(昆96)、P.2722(笔者案:应该是P.2722R3)P.2911(笔者案:应该是P.2911R3)、P.4597、S.2659V,见《敦煌礼忏文研究》,第75页,法鼓文化事业股分有限公司,台北,1998年。笔者以为具有相同内容的文书,还有P.3038、P.3841。P.3038,黄永武《敦煌遗书最新目录》题名为《礼忏文》,见书中699页;P.3841,黄永武题名为《阿弥陀经赞龙树菩萨愿往生礼赞》,见书中第745页,新文丰出版公司,台北,1986年。],而其中的忏悔偈则有所不同,汪娟博士已经作过校录,我们列出如下:

至心忏悔

一切业障海皆从妄相生

若欲求除灭端坐观实相

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是故应至心勤忏六根罪[汪娟前揭书,第84页。]

敦煌遗书《十二光礼》的内容与善导“日没礼赞”大致相似,但在忏悔偈相差很大,这也是十分引人注意的。B.8318(昆96)卷本载有“上元三年(676)正月五日灵图寺僧志殷书写了奉上”,所以汪娟博士认为在善导的时候,民间可能已经有了类似写本中礼拜十二光佛名的仪式,经善导的整理、解说之后辑入了《往生礼赞偈》。[汪娟前揭书,第107页。]

所以,笔者以为善导在整理的时候,肯定按照自己的思想重新加以添加取舍,而忏悔偈便是明显的例子。其实,《十二光礼》的忏悔偈来自《观普贤菩萨行法经》,经中说:“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应至心,忏悔六情根”。[《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正藏》卷9,393b]《普贤观经》忏悔观的特色即在于六根忏悔及无生忏悔,无生忏即以般若空慧观实相之理,念罪体无生,又可以称为观察实相忏悔、理忏。所以,智顗在《摩诃止观》卷二上将忏悔分为事忏与理忏两种:

事忏忏苦道、业道,理忏忏烦恼道……《安乐行品》护持、读诵、解说、深心礼拜等,岂非事耶?《观经》明无相忏悔,我心自空,罪福无主,慧日能消除,岂非理耶?南岳师云:有相安乐行、无相安乐行,岂非就事理得如是名。持是行人涉事修六根忏,为悟入弄引,故名有相;若直观一切法空为方便者,故言无相。[《摩诃止观》卷2上,《大正藏》卷46,13c-14a。]

所谓事忏就是藉礼忏、赞叹、诵经等行为所行的忏悔,又可以称为有相忏悔;观实相之理以达灭罪的忏悔,就是理忏,又称为无相忏悔。[知礼在《金光明经文句记》中阐述三种忏悔,一作法忏,即依律的作法而行忏悔;二取相忏,即观想佛之相好等,以为除罪的忏悔;以上两种忏悔就是事忏。三无生忏,就是理忏。见《金光明文句记》卷3上,《大正藏》卷39,115c-116a。]

道宣把忏悔分为理忏、事忏、律忏,对于三种忏法的对象及意义有具体的说明。关于理忏与事忏,《行事钞》说:

理据智利观彼罪性,由妄覆心便结妄业,还须识妄本性无生,念念分心业随迷遣。若论事忏,属彼愚钝,由未见理,我倒常行,妄业翳心,随境缠附,动必起行,行缠三有。为说真观心昏智迷,止得严净道场,称叹虔仰。或因礼拜,或假诵持旋绕,竭诚心缘胜境。则业有轻重,定不定别,或有转报,或有轻受,并如佛名、方等诸经所明。言理忏者,既在智人,则多方便随所施为,恒观无性,以无性故,妄我无托。事非我生,罪福无主,分见分思,分除分灭,如人醒觉则不眠醉。[《四分律删繁补缺行事钞》卷中4,《大正藏》卷40,96b。]

道宣认为理忏是利根者所修的法门,其行仪是基于般若的空观,由于观诸法空、无我,所以罪性也是空;事忏是愚钝者所修的法门,是针对“心昏智迷”的钝根者而说。其行仪正如《佛名经》、《方等陀罗尼经》、《虚空藏经》、《占察经》所说,只是严净道场而称叹、虔仰,或以礼拜,或以诵持,来修身、口、意三业的忏法。

通过以上《十二光礼》的忏悔偈及智顗、道宣忏悔观的阐明,我们可以知道隋唐佛教忏悔观的发展脉络。同时,我们在“要忏悔”中并没有发现如上所说的事忏与理忏。但是,我们可以从智顗、道宣所说的忏悔观出发,可以认为善导的“要忏悔”是属于事忏,而且是从净土教立场来阐明事忏,将忏悔、修善的功德回向净土,并且发愿见佛、往生净土,这是智顗、道宣所不具备的特色。同时,因为善导的忏悔观与信机是相应的,“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观无量寿佛经疏》卷4,《大正藏》卷37,271a。],既然是罪恶生死凡夫所修的忏悔法门,所以肯定没有利根者所修的理忏。所以,在善导的忏悔观中,根本没有提到理忏,而且从净土信仰的立场来阐述事忏。

(2)略忏悔

略忏悔就是在中夜礼赞所用的忏悔,所谓“略”不是相对以上所说的“要”,而是相对于后面的“广”而言。善导是依“龙树菩萨愿往生礼赞偈”而阐明,即至心忏悔、至心劝请、至心随喜、至心回向、至心发愿的五悔。

对于五悔思想的起源,大野法道《大乘戒经研究》对有关忏悔经典进行整理,分为四悔五悔系、称礼佛名系、反省精进系三种。其中,在四悔五悔系经典中,四悔系的经典有《菩萨藏经》、《舍利弗悔过经》、《大乘三聚忏悔经》、《三曼陀跋陀菩萨经》、《回向轮经》等,五悔系有《菩萨五法忏悔文》、《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等。[大野法道《大乘戒经の研究》,第397-401页,理想社,东京,1954年

。]《回向轮经》是于阗三藏尸罗达摩于唐贞元六年(790)来中国译出,是在善导以后译出的经典。除了大野法道所举出的经论以外,在善导以前于中国流传的典籍,福原隆善先生还举出四悔系的典籍有《文殊师利发愿经》、《合部金光明经》、《十住毗婆沙论》、《大智度论》、《集诸经礼忏仪》,五悔系的典籍有《占察善恶业报经》、《观佛三昧海经》、《大乘止观法门》、《摩诃止观》、《法华三昧忏仪》、《国清百录》等。所以,在善导以前,天台智顗的五悔思想已经相当完善,二者之间的同异与交涉,我们留在以后进行讨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