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后起修 准提法是一个道道地地悟后起修的法门。悟什么呢?悟毗卢法界,也就是见到我们的本性
。在见地清楚以后,正好下功夫修证,正好可以解脱我们色身上的种种障碍,甚至在日常生活待人处事方面处处圆融无碍。而圆融无碍就是我们的妙用,也就是普贤菩萨的行愿——华严法界观。所以说,准提法门本来就具备了见地、修证与行愿。 见地为上首 禅宗只接引上根机,而准提法门则三根普被。严格而言,它有比一般念佛的净土法门还特殊之处,净土法门易入难精,念诵的方法若是不得要领,愈念愈伤气,同时也没告诉你如何观想。“观想”是很重要的,等于告诉你要如何用心,而“用心”代表你的见地,要你自问:“理念清楚了吗?”见地,也就是大智文殊菩萨的般若慧。仪轨中“从顶上观想梵文LA字”,到最后“明点直冲顶上,散于虚空,虚空即我,我即虚空,亦无虚空之量可得,如来如来,如是如是”;一步步的观想层次非常分明,更与般若无二无别。 耳根圆通 另一方面,金刚念诵的修证次第也就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的修证次第,各位不要以为耳根圆通很简单,恰恰不简单。我们打开《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看看,他不同于《法华经》的“普门品”,其功夫非常扎实,譬如三十二应化身、十四种无畏(十四种耳根圆通修证次第),每一步功夫皆有其殊胜功德。准提法门又是普贤菩萨的行愿,你能融会贯通,自会感受其无穷的妙用。 调身与调心 金刚念诵是我们修持的一个敲门砖,敲开我们色身的障碍、敲开我们心里的结使,很容易让你达到心气合一。功夫深了,必然达到能所双亡。金刚念诵既是持名念佛、又是观想念佛,同时也是实相念佛。可说把净土、天台、华严、禅宗都融会贯通了。它的体就是心月轮观,可以说它是身心两调。提起是生起次第,放下是圆满次第,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过着“无着”的生活,这才是修道人的胸襟。 修气、修脉、修明点 在mi教里讲到两重因果,因地上有所谓“修气、修脉、修明点”,果地上即“乐、明、无念”。金刚念诵本身就是在修气。一般人的气都是急躁的、短促的,甚至是一种风相、喘相。而金刚念诵念久了,自然慢慢调柔,念得顺畅。气由粗而细、由短而长,这是练气的阶段,俟气练得差不多了,就会进入第二阶段——脉相。这时候,脉相就会有比较细微的感觉。mi宗所说的三脉、七轮就会一步步就呈现出来。 一般人的脉相是谈不上的。因为气没练好,岂有脉相可言?俟脉相呈现时,两条腿就不怎么痛了。我们修气的过程是酸、胀、麻、痛,到了脉相初步呈现时,自然觉得舒服而不想下座。此时,念诵的音声很低沉、宏亮、并且有一股阳刚之气。 脉相的功夫纯熟之后,明点便会在你身心上展现出来。明点是一种“气发”的功夫现象,甚至觉得身心在一片琉璃光中——真正的心月轮光中。因此各位对准提法“莫以易得等闲视之”,的确是不简单唷!马马虎虎修炼,进步非常有限。 乐、明、无念 上面说过,因地上修气、修脉、修明点,果地上就呈现了乐、明、无念。乐,也是四禅八定的内涵。初禅“离生喜乐”,身心慢慢退掉了粗糙的烦躁,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喜乐:心里是“喜”,色身是“乐”,身心两个层次是不同的。 到了二禅,这种层次就更深了,叫“定生喜乐”;三禅时,心里的喜悦慢慢淡化,叫“离喜妙乐”,色身真正达到了内触妙乐的境界,这不是世间上的无欲之乐所能想像得到的,到了四禅才能“舍念清净”。“乐、明、无念”,虽在喜悦之中,却是很清明的,至四禅的舍念清净,更能达到无念,这层层的功夫非常扎实。 妙用随心,我们念诵准提咒,咒语也是文字兜起来的,若是能体会得到,那就是文字般若。一切从法界流出来,一切还是要还归于法界,每一个咒语,句句都是佛的“相”“用”。所以,我们观想佛像就是观想佛。 “文字相也是佛的化身”,各位能相信这句话吗?能体会它的含义吗?我们念着咒语,“即此用、离此用”,句句清明,都在佛的妙用中,所以我们持诵准提咒就要晓得准提佛母的妙用,并非你观想准提佛母,她就是一尊准提佛母。你了解了,文字相也是无往无着的,能从此处去体会,则当下佛的体相用在你的念咒中都具备了。 只是你观想了准提佛母又如何呢?她与观想一个字轮又有何不同呢?事实上,那都是我们心的妙用而已!当然,那也是我们八识田中的“相”,因为“一切唯心造”呀!皆是下手方便、敲门砖;也等于我们手上拿了一枝拐杖,这枝拐杖帮助我们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大道,途中可以用来打草惊蛇,乃至清理一些秽垢。一切有为法皆是如此的——都在帮助你“系心一缘”。 法门无有高下,能相应就对了,好比我们吃饭治饿病,每一道菜都没有差别,只要能补充你的体力、让你有精神走路就是好的。所以念念不着,自然无相现前;念念无住,自然能所双亡,则无我的境界也自然呈现了。能以这种心念去修法,什么法门都可以修成功。更确切的说,只要你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照顾自己的念头做该做的事、走该走的路,就是菩提大道了,大道即在目前、即在日用中;而极乐世界亦即在你脚下,六根门头都是道场,何须四面八方再苦苦去寻觅呢? 内空心中 心月轮观是法报化三身成就的总关键,与我们的心脏有关,所以观想八莲花红色无根,事实上就是心脏,但是这里不点破,要你直接内空心中,把五脏六腑都观空掉。经常如此观想,心火温润,则火生土、脾胃自然慢慢健全,吸收消化就好;土生金,肺活量增强,肺脏健全;金生水,肾脏功能也随着健全;水生木,引发肝功能更加改善,可滤毒清血、减轻心脏负荷,可见准提法修得好,即与中医所称“五行相生”的道理不谋而合。 一个人脾气暴躁,心脏的负荷必然很大,因而也造成了火克金。换言之,亦即上述相生道理逆向。所以说,这准提法的确是个无法密法。我个人事务繁忙,南北奔波,很少念咒,但是我的金刚诵不断在进步,什么道理呢?因为我经常做心月轮观,而且从不间歇。 转业捷径 心月轮观本身是金刚念诵的体,金刚即般若,即“空、无相、无我”,而法是无相的,与空相应了,金刚念诵的功力自然增强,所以过去只要听南师的金刚念诵就会感受到一股极其强大的加持力量。 根据佛经记载,要到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能有他自己的咒语。在《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里面,非常强调咒语,这是我们凡夫消除业障的一条绝佳捷径。咒语有称陀罗尼,亦称总持,即总持你的身心、融化你身心的一个方法,咒语不可思议,尤其可以普应群机。了心之道 《八大人觉经》有云:“世间无常、国土危跪”,我们的生命何其脆弱!如何使自己坚强起来呢?又如何找一个真正生命的皈依处呢?《金刚经》曰:“人生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不见到本性,人生空走一趟,对自己的生命等于交白卷了。所以如何“了心”是非常重要的。“了心”等于把自己的生命持续下去,否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功名利禄有如过眼云烟,那靠得住呢?一口气不来,什么都不属于你的了。 愿力与业力 那么,究竟有什么东西最真实?什么东西带得走呢?“普贤行愿”告诉我们:“唯有愿力带得走”。功夫修得再好,一口气不来,功夫也没有了,唯有愿力带得走,而坚固愿力也是靠你平常的修为来的,乃至诸佛菩萨生生世世入世度化众生也是依愿而来的。 凡夫的境界是“千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一个人没有大目标,没有大方向,目光如豆,只看到眼前,平常的习气随着贪嗔痴慢疑而转,这些都是业力。愿力是“空、无相、无我”的,贯穿了过去、现在与未来。唯有它才是你生命的根本,所以要从此处去把握、去体会。 人生告一段落,重新再来的时候又是糊里糊涂了:小时候幼稚、无知,乏力挑担大梁;到了青少年,年轻气盛,只知为名为利而拚命卖力;年老时,又对世间充满怀念、对未来只有徒叹感伤。所以唯有发愿生生世世再来学佛修法,利益一切众生,种下菩提种,才不会迷失,才会一听佛法马上相应,这便是有修与无修的差别所在;在座各位若有尚未发愿的宜赶快发愿哦! 落实根本 不论我们修那个法,最重要的还是离不开“根本”两个字,换言之,就是要把“根本”落实到现实的层面去。佛陀在《金刚经》里表现了一个本分的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乃至四十九年的说法中照样要吃饭、穿衣、托钵、洗足、敷坐、打坐。而事实上,任何修行人,谁也离不开这个生活圈的。如果脱离了这生活层面,“道”又到那里去找呢? 很多人往往都舍本逐末,譬如修净土法门的人,标榜一心念佛即可往生净土,但是尽管念佛,还是需要兼顾到现实的家庭与事业的。就以出家而言,你照样要生活,如果抓得太紧,势必使你路越走越窄。而在家呢?那更有必要把父母、家人安顿好再谈修行了。 人成即佛成 修行的目的,无非在完成各个条件,条件具足了,往生净土又何惧不能?“福德智慧资粮准备妥善了吗?”这才识该担心的,若是舍本逐末,好高骛远,岂不离道更远了?佛陀告诉我们的总是那么平实而确切,并不是高不可攀。太虚大师就把佛化的人生诠释得更彻底了,他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的确,修道脱离现实,又到那里去找极乐世界呢? 对治昏沉 通常打坐,不是掉举就是昏沉。昏沉有疲劳的昏沉与散乱的昏沉。一个人没有斗志,没有进取心,就会有这种现象;吃太饱也容易昏沉。饿了觉得四肢无力,同样会落于昏沉。而掉举呢?就是散乱,心神不安宁。散乱久了也就造成昏沉了,昏沉久了也会掉举。这二者是一般人打坐时极难克服的。所以太疲劳就要休息,俟精神饱满了再打坐。勉强硬熬都在昏沉散乱中,永远上不了路。 此外,如佛堂空气太闷也容易昏沉,所以空气调节也很重要,昏沉与掉举要自己想办法去对治。昏沉太厉害了。可用宝瓶气——闭气来对治,把两个鼻孔憋住。 经行不可少“经行”在修持的过程中,占着非常大的比重。在经行当中同时念佛、观想、跑香。跑香就是快步走,可以对治昏沉。各位若有机会闭关,经行必不可少,它是一种身心双调的好方法。就闭般舟关而言,对通畅气脉方面,非常有助益。我们知道,命门在两腿之间,两条腿不断的行走,就会产生摩擦,导致一股气上来。两脚与双手和mi宗所说的三脉、七轮皆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经常走路跑香、盘腿、在这动静之间,对功夫方面当然是辗转增上的。奉劝各位在吃过饭后最好走一段路,这样对身体是绝对有好处的,身体健康,道业才能精进。 百千三昧 修持准提法门,必须对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有所认识。只要理念清楚了,生起次第当下就是圆满次第,并母须再等到“明点直冲顶上,浑入虚空,虚空即我、我即虚空、亦无虚空之量可得”,应该从这方面去体会。则当下身口意相应,即已经浑入虚空中了,所谓“真空妙有、即空即有、非空非有”,这才是真正准提法的精神所在。其他仪轨都只有方便安立、给我们一个轨道,让我们有脉络可以依循,等于提醒我们如何“观心”罢了。 按照上述这个步骤修持下去,乃至把它运用纯熟了,才能达到前后(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互相呼应,整个准提法仪轨融会贯通。如果进一步能把这精神应用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在修行中,办事时得办事定;行住坐卧、举手投足都在定中,乃至各种境界皆能入定,这便是所谓的“百千三昧”了。 入众无碍 换言之,能把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融会贯通,由理无碍、事无碍,至理事无碍,甚至事事无碍,这时,就是“百千三昧”现前了;也就是大解脱境界了。此乃一个大修行人的根本解脱。这时候才有资格谈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否则,凭什么谈这些呢?处处有挂碍,还谈出世的精神,岂非自欺欺人啦!? 能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那是大乘菩萨的境界。一般人稍遇风吹草动,习性马上爆发,烦恼就来了,所谓“动辄得咎”,处处有挂碍,不是事事无碍。所以说,必须“万德庄严”,于百千三昧之中“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入众无碍,对人对事都是平等心、毫无成见,这才是事事无碍的解脱境界。如果还有人我是非,那是连小乘都不如了,还谈什么大乘呢?小乘克己淡薄、习气已经软化多了,不再那么刚强,具有一些般若智慧了。 总而言之,准提法门是一个大般若法门,但并非把大般若分成两半,一半生起次第,一半圆满次第,倘若如此,那还在二分法中,不究竟的。佛法是不二法门,所谓“无上甚深微妙法”,理事不二,是非不二、善恶不二、一切都超越了对立、超越了矛盾。
版权所有: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