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降魔与成道
接受牧女的供养
悉达多太子在雪山经过了六年的勤苦修练,得大神通,他自己知道,不久就要成佛得道了;又想到如果我就这样得道成佛,恐怕会使众生误会,以为修行只要仿照太子以饥饿苦行为道。因此,他就出定起来,离开了道场,走到尼运河去洗澡。洗净身上六年来的污垢,同时接受了难陀和波罗二位看牛牧女供养的乳糜粥来滋润身体。
随从太子一起修行的五位大臣,此时看到太子放弃苦行,心生诽谤,说太子退失了修道的初心,使到波罗奈国的鹿野苑去修苦行,他们互相约定,以后谁也不准再理睬太子。
降魔
太子见五人离去,便独自走到尼连河畔美丽的菩提树下,在一块大石头上,铺上吉祥童子所献的吉祥草,结跏趺坐,发誓说:‘不成佛道,不起此坐。’也就是说:我现在坐在这里,如果不成佛的话,就坚决不起来,一定要成佛才起来。太子这种惊天动地的的誓言,当时大地六种震动起来。六种震动即震、吼、击、动、涌、起。
顿时天摇地动,连天上第六层寄居天的波旬魔王宫殿,也震动得非常厉害。
魔王有神通,用天眼一看,知道悉达多太子在对菩提宝座发出誓愿要决定成佛。因此心生嗔恨,坚决要去破坏,他先派了三个魔女,长女名叫‘悦彼’,二女名叫‘喜心’,三女名叫‘多媚’,用种种媚态来离乱迷惑太子,并且又说了许多甜言蜜语,劝请太子回宫,绍继王位,享受荣华富贵。太子不但不为魔女所动,以神通用手一指,三个魔女顷刻间变成三个老太婆,个个都是发白面皱,丑陋不堪。
魔女用尽神通,也无法改变这种丑态,彼此之间心生怖畏,大家都哭哭啼啼跪了下来,对佛忏悔,求佛慈悲救度。
波旬魔王知道他的魔女美人计失败之后,心里更加忿怒,就亲自带领许多魔兵魔将,用刀枪剑戟种种武器,前来兴师问罪:‘悉达多!你为什么将我的魔女变成老太婆?你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好,现在看刀!’
太子再次显神力,以手指著波旬魔王说:我过去久远劫来,广修功德,供养无量诸佛圣贤,福德智慧不可思议,并不是波旬你的魔力所能摧毁的!话音落地,只听到一声巨响,霎时,魔王应声倒在地上,如痴如醉,其他魔将魔兵看到这种可怕情景,都跪了下来,诚诚恳恳地向佛哀求忏悔,悯念彼等痴昧无知。
佛心是慈悲仁爱,看到魔王父女既知故恶从善,当下就使他们恢复了健康,端正了容貌。佛虽然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但又是大雄大力,降伏魔怨,所以寺庙里的佛殿就叫‘大雄宝殿’。
夜睹明星悟道成佛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入定,精进修行。他所修的内容,就是把自己心中本贝的智慧光明,来个回光返照,彻悟心源。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灵光独耀,湛寂澄清的境界。
正像那寒潭止水、皓月当空那样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寒潭止水,是寂静无波,就是寂而常照的境界;皓月当空,天下一轮月,清光皎洁,当空普照,这就是照而常寂的境界。
佛经过六年的修行,终于把心中的粗尘细垢、妄想执著,灭得一干二净。到了烦恼断尽、智慧圆满的时刻,把心中的黑暗完全消灭了,心中的智慧光明完全显现出来了。定功现前,机缘成熟,因此就在三十岁的那一年十二月初八半夜里,看到天上一颗明星出现,触景会心,刹那之间顿然大悟。
这就是本觉理与始觉智合为一觉,如如理和知如智,理智不二,证到不生不灭、无挂碍的涅槃境界,叫作‘成佛’,也就是跳出生死痛苦的此岸,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的果位。
从表面上看来,佛是在雪山睹明星而悟道成佛的,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多生以来,早已成佛了,但他成佛以后,又在十方世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救苦救难度众生,时时刻刻为众生谋幸福;心心念念使众生得安乐,修福修慧,自度度人。示现悟道,并说:‘奇哉,奇哉,奇哉,大地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
佛成道时说的这几句话,言简意赅,意义极为丰富,把佛所开悟的根本真理,和盘托出,一语道破,佛所开悟的就是众生心与佛心,无二无别,本来一体。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此理幽深玄妙,非一般凡小所能理解,故三叹奇哉。
成佛是怎么一回事?
佛觉悟到世界上所有众生,本来都具有与佛一样的智慧德相。但是,众生虽具有佛的智慧德相,为什么还是众生呢?因为众生有了妄想心,有了执著心。迷了真心,生起妄心,却把这虚幻妄心当著真知妙心,叫作‘迷真逐妄,执妄为真’,所以才有种种妄想执著。这妄想心、执著心,也就是我们众生的我执烦恼和法执烦恼,尘沙、无明烦恼。对世界上所有众生世界,不知道而且不觉悟;现在所有一切境象,都是无常无我的道理。
于无常的诸法之中,执著为真常,于无我诸法中妄执为有我;有了我执与法执二种烦恼心,由是生起贪心、嗔心、愚痴心的根本烦恼三毒心。这三毒使我们对本具佛性的智慧德相,迷而不知,隐而不显,就不能成佛得道了。
那么,我们是不是永远不能成佛,永远做众生受苦呢?
当然不是的。只要众生发大菩提道心努力修行,把心中妄想执著烦恼消灭,我们本真的无师智慧、自然智慧,也就是心中所俱足的大智慧光明就会显现出来,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种无穷无尽的智慧德相,就与佛的智慧德相,心心相印,通达无碍,这就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不可思议的道理。
什么叫作‘不可思议’呢?就是口欲谈而词丧,心欲言而虑忘,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议。正是《法华经》所说的‘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道理。
因为心、佛、众生,在名字上看起来虽然是有三种不同的差别,但实体是一。这里说的心是指真如妙心,十方诸佛修行得道,就是证得真如妙心,就叫作‘成佛’。我们众生迷了这个真如妙心,就叫作‘众生’。
我们举一个‘佛’字:诸佛所证的真如妙心,就是在众生一言一默、一动一静之中求去。我们举‘众生’二字:人人都俱足有真如妙心,我们能够依此真心来修行,将来功德圆满决定成佛。这个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道理,是我们佛教根本的道理。
依此看来,我们众生的一念心就是佛,所以修行就是要修心,修心才能成佛。古人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我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就是指这个无上法门的道理。
灵山塔到底在什么地方?看起来远在天边印度,其实近在心中。求人不如求己,只有坚决要求自己,发奋图强,精进不懈,勇往直前,才会有光明幸福的前途,得到究竟彻底的成功。
我记得从前有一个居士,他到寺庙里去烧香拜佛,看到佛殿里供奉著一尊观世音菩萨像,手里拿著一串念佛珠子。一般信佛的人,大家都知道,念佛珠了是作为念佛记数的用途。那么,观音菩萨手里拿了珠子念什么呢?
这位居士他想来想去想不通,就请问一位老和尚说:‘老师父,观世音菩萨手拿佛珠,到底是念谁呢?’老师父以慈悲的音声回答说:‘居士,汝不知道吗?观世音菩萨手拿佛珠,就是念观世音菩萨。’这位居士听了老和尚开导后,心里半信半疑。又问:‘老师父,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念自己的名号?’老师父又说:‘居士,求人不如求己。’居士听了,当下对于求人不如求己的至理名言,有了深刻的悟解。所谓‘迷时靠师度,悟时要自度’,说的就是求人不如求己,自己修行,才能度脱自己的道理。
释迦牟尼成佛之后,证得这种境界。知道一切众生,人人都具有佛性,修起来就一定能成佛,所以《法华经》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他一碰到人就恭敬礼拜,并说:‘我不敢轻汝,汝等皆当作佛。’也就是这个道理。
佛把一切众生的痛苦,就当作自己的痛苦一样,把一切众生的安乐,就当作自身的安乐一样。这就是佛教的所谓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离苦得乐的精神和理想的出发点,把众生的幸福与快乐、烦恼和痛苦,都和诸佛菩萨的慈悲心情联系在一起,所以佛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救度众生、离苦得乐,这件大事,放在修持法门的第一位。
菩萨所发四弘誓愿,第一个大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个才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第三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最后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就像地藏王菩萨所发的大愿一样,他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释迦牟尼弃舍王位而出家修道,就是从这一愿望出发的。
譬如一棵大树,众生就像大树的根,水火风土是各种助道的殊胜因缘,开花结果就是佛得成道果。也就是说,树如果没有树根,不可能开花结果。佛离开了众生,根本谈不上得道成佛。佛有一天对许多弟子说:一滴水怎样使它不会干掉?如果把它放在空中,就会被风吹干;如果放在地上,就会被土吸干;只有放在大海之中,和海水融合在一起,才永远不会干涸。这样看来,大乘教义的真理,就是要普渡众生,和众生永远在一起,施以种种方便,赐以种种安乐。普令众生远离一切苦恼,得大自在安乐,实现人间佛教。
《华严经》里面有说:‘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释迦牟尼佛得道成佛,最主要的是普度众生,同登华藏玄门,其入毗卢性海。‘华藏玄门’是一真法界的大总持门,‘毗卢性海’是如来藏心的妙庄严海。就是要祝愿人人成佛,个个得道。
版权所有: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