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时念佛的重点应放在“信心成就”上
临终接引和平时念佛重点有所不同,平时念佛应该追求信心开显(即得往生),信心开显不分年纪大小。依佛的真实愿力,念佛当下就可以让你开显信心,获得往生决定。你获得了信心成就,临终接引就提前完成了,因为你即得往生了,任何时候无常到来都决定往生,往生就有了保障。期待临终是佛愿给你的部分利益,究竟的利益是你现在就获得信心决定。
二、信心成就与临终接引都是佛愿的力量
净土法门的修学者应把重点落在阿弥陀佛的本愿上,信心成就与临终接引都是佛愿的力量。念佛就是佛愿在你身上显现,往生的力量并不是源于你自身,而是源于阿弥陀佛。如果你以前把念佛当成是自己的修行,那你现在就要把重心转到依赖佛愿上,信受阿弥陀佛的本愿上,信受佛愿需要了解佛愿的具体内容。
三、乘佛力发愿必定获得“临终接引”
当然阿弥陀佛本愿,临终接引也是重要组成。临终接引是指你愿意往生,但是没有成就信心。因此我们对临终接引要有正确认识。首先临终接引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你要了解佛愿,他在什么情况下会来接你?
1、十九愿(临终接引愿)的条件是“至心发愿”
十九愿本愿文中表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十方众生”全部包括,后面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发菩提心者就是菩萨,然后“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至心发愿”是临终接引的条件。只要你有愿,发菩提心,修诸功德都摄在愿中,阿弥陀佛就会来接你,没有愿的人就与临终接引无关。
什么样的人是有往生愿的人呢?按理你自己应该知道。但是由于我们的心迷茫、粗糙,对自己的愿望不太清楚,我到底想不想往生净土?我的愿望是真还是假?自己都不是很清楚,不过从显现上来说,如果你希望阿弥陀佛来接,就说明你有愿望。你为什么希望阿弥陀佛来接呢?是因为你愿意往生净土。当然你产生阿弥陀佛来接的愿望,主要是因为阿弥陀佛愿力显现在你身上。
2、生前有愿,临终佛必定来接
你只要希望阿弥陀佛来接,阿弥陀佛就会来接,这与大家通常认识有一定差异。有些人认为,虽然活着时希望阿弥陀佛来接,临终时心颠倒、糊涂了,那阿弥陀佛是不是就不会来接了?相应的说法也有很多,比如说“你临终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念佛,要有正念,阿弥陀佛才会来接你”。因此很多人就担心,如果临终时自己作不了主,可能就往生不了。其实佛愿显现并非如此,只要你生前有往生的愿望,阿弥陀佛临终一定来接。
3、依《大经》中辈、下辈临终接引的条件就是“有愿”
依《无量寿经》吴译本来了解,阿弥陀佛临终接引你的条件到底有什么?
(1)、下辈往生的条件
先说下辈的往生(上辈的是出家菩萨),佛言:“其三辈者,其人愿欲生阿弥陀佛国(吴译本经文)”,不管是哪一辈,首先这个人是愿意,你想阿弥陀佛来接。然后说:“若无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烧香散华然灯。悬杂缯彩。作佛寺起塔。饭食诸沙门者。”下辈的人没什么布施供养,没作什么功德。但是他有一个修行,“当断爱欲,无所贪慕,得经疾慈心精进,不当嗔怒,斋戒清净。如是法者,当一心念欲往生阿弥陀佛国,昼夜十日不断绝者。寿命终即往生产阿弥陀佛国。可得尊敬,智慧勇猛。”(东林寺闭关念佛的修行依据)。这里说得很清楚,下辈的人没作过其它修行,他为了往生极乐世界,曾经斋戒清净十日十夜地念佛,寿终就往生无量清净佛国。
有些人就会想,十日十夜地念佛是不是就一定能往生净土呢?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佛言。其人作是以后,若复中悔,心意狐疑。不信作善后世当得其福。不信往生阿弥陀佛国。其人虽尔。续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阿弥陀佛。即令其人。于卧止梦中。见阿弥陀佛土。心中大欢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诸善,今当往生阿弥陀佛国。其人但念是。口不能复言。即自悔过。悔过者差减少悔无所复及。其人命终。即生阿弥陀佛国”。从此处经文看,对于愿意往生的人,如果做了十日十夜的念佛,后来又怀疑了,对因果作善得福表示怀疑,不信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其人寿命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令其人于卧睡梦中,让他见到无量清净佛国土。这里经文讲得很明白,即便如此这样的人一样能够往生,阿弥陀佛在他临终的时还是显现出来接引他。当他看见了佛以后,心中欢喜,他说:“我悔不知益做诸善,今当往生阿弥陀佛国”。所以当我们看临终的人,你并不能知道他有没有看见佛。因为阿弥陀佛即使来接他了,他也无法表达了。但是他 “悔过者差减少,悔无所复及。其人命终,即生阿弥陀佛佛国,不能得前至,便道见二千里七宝城”,他生到边地。“心独欢喜,便止其中,亦复于七宝浴池莲花中化生”,五百岁不能见佛听经,这是下辈往生的人,因此往生并不是很难,十日十夜的念佛是一定可以往生的。而本经(阿弥陀经)是一日至七日,时间用得更少。
按照无量寿经汉译本《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经文,“其三辈者。其人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若无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烧香散华然灯悬缯彩作佛寺起塔饮食沙门者。当断爱欲无所贪慕。慈心精进不当嗔怒。斋戒清净。如是清净者。当一心念欲生无量清净佛国。昼夜十日不断绝者。寿终则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可复尊极智慧勇猛。佛言。其人作是已后。若复中作悔心。意用狐疑。不信作善后世当得其福。不信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其人虽尔,续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令其人于卧睡梦中。见无量清净佛国土。其人心中欢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善。今当生无量清净佛国。其人但心念是。口不能复言。则自悔过。悔过者过差减少。悔者无所复及。其人命终。则生无量清净佛国。”这里面讲,你念过十日十夜以后,即使是怀疑了,阿弥陀佛临终仍然会来接你。他虽然怀疑了,不确定,但没有彻底得反悔,没有根本不信,没有说根本不想去了,只是半信半疑,阿弥陀佛都会来接,如果诽谤正法,完全反悔,那就不行。
不论是汉译文还是吴译文《无量寿经》的经文中都清楚表明,下辈者曾经有愿往生,为此而念佛(十日十夜),即使后来有怀疑,佛临终时仍然会来接引。
(2)、中辈往生的条件
《无量寿经》吴译本经文:佛言。其中辈者。其人愿欲往生无量清净佛国。虽不能去家舍妻子断爱欲行作沙门者。当持经戒无得亏失。益作分檀布施。常信受佛语深当作至诚忠信。饭食沙门。而作佛寺起塔。烧香散华然灯。悬杂缯彩。如是法者。无所适贪。不当嗔怒。斋戒清净慈心精进断欲念。欲往生无量清净佛国。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其人于今世。亦复于卧睡梦中。见无量清净佛。其人寿欲尽时。无量清净佛。则化令其人自见无量清净佛及国土。往生无量清净佛国者。可得智慧勇猛。佛言。其人奉行施与。如是者。若其然后中复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不信有无量清净佛国。不信往生其国中。虽尔,其人续念不绝。暂信暂不信。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续结其善愿名本续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自化作形像。令其人目自见之。口不能复言。便心中欢喜踊跃。意念言。我悔不知益斋作善。今当生无量清净佛国。其人则心中悔过。悔过者过差少。无所须及。其人寿命终尽。则生无量清净佛国。不能得前至无量清净佛所。便道见无量清净佛国界边自然七宝城。心中便大欢喜。道止其城中。则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则受身自然长大在城中。于是间五百岁。其城广纵各二千里。城中亦有七宝舍宅。中外内皆有七宝浴池。浴池中亦有自然华香绕。浴池上亦有七宝树重行。亦皆复作五音声。其欲饭食时。前有自然食。具百味饮食。在所欲得应意皆至。其人于城中亦快乐。其城中比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虽尔其人城中不能得出。复不能得见阿弥陀佛。但见其光明。心自悔责。踊跃喜耳。亦复不能得闻经。亦复不能得见诸比丘僧。亦复不能得见知阿弥陀佛国中诸菩萨阿罗汉状貌何等类。其人愁苦。如是比如小适耳。佛亦不使尔身行所作自然得之。皆心自趣向道。入其城中。其人本宿命求道时。心口各异。言念无诚信。狐疑佛经。复不信向之。当自然入恶道中。阿弥陀佛哀愍。威神引之去尔。其人于城中。五百岁乃得出。往至阿弥陀佛所闻经。心不开解。亦复不得在诸菩萨阿罗汉比丘僧中听经。以去所居处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随意高大在虚空中。复去阿弥陀佛甚大远。不能得近附阿弥陀佛。其人智慧不明。知经复少。心不欢喜。意不开解。其人久久。亦自当智慧开解知经。明健勇猛
。心当欢喜。次当复如上第一辈。所以者何。其人但坐前世宿命求道时。不大持斋戒。毁失经法。意志狐疑。不信佛语。不信佛经深。不信分檀布施作。善后世当得其福。复坐中悔。不信往生阿弥陀佛国。作德不至心。用是故尔。是为第二中辈。中辈是什么人呢?第一,他也是在家人,不能舍妻子,断爱欲;第二,是持戒,做布施的人,做功德较多,第三,他的修行是一日一夜精进念佛,其人于今世,亦复于卧睡梦中,见无量清净佛,其人寿欲尽时,无量清净佛则化令其人自见无量清净佛及国土,往生无量清净佛国者,可得智慧勇猛。经文明确表述,阿弥陀佛临终会来接他。
中辈往生的经文还特意说了,“其人奉行施与如是者,若其然后中复悔,心中狐疑”,此人做了功德,也念了佛,但后来后悔,“不信分檀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不信这个因果,不信有净土,“不信有无量清净国,不信往生其国中”,“虽尔,其人续念不绝,暂信暂不信,意志犹豫无所专据” ,无所专据就是不确定,他一方面想往生,又信又不信了,犹犹豫豫,想去又觉得去不了,“续结其善愿名本续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自化作形象,令其人目自见之,口不能复言”,虽然如此,但是他毕竟经过一日一夜的念佛想往生,阿弥陀佛临命终时仍会来接,不过他不能说话了。
因为临终时能看见阿弥陀佛,然后其人“便心中欢喜踊跃。意念言。我悔不知益斋作善。今当生无量清净佛国。其人则心中悔过。悔过者过差少。无所须及。其人寿命终尽。则生无量清净佛国。不能得前至无量清净佛所。便道见无量清净佛国界边自然七宝城。心中便大欢喜。道止其城中。则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则受身自然长大,在城中于是间五百岁,其城广纵各二千里,城中亦有七宝舍宅,舍宅中自然内外皆有七宝浴池,浴池中亦有自然华绕,浴池上亦有七宝树重行,皆复作五音声,其饮食时,前亦有自然食,具百味食,在所欲得。”这里进一步细说了中辈有怀疑之人往生的地点,是极乐世界的边地疑城,而边地犹如忉利天(如玉皇大帝的住所)。其人于城中不能够见到佛,但见其光明,心中自悔责,他也不能得闻经,不能得见诸比丘僧,不能见三宝,没有神通。但是慢慢地“佛亦不使尔身行所作自然得之。皆心自趣向道。入其城中。”为什么有这些障碍,就是因为“其人本宿命求道时。心口各异。言念无诚信。狐疑佛经,复不信向之,当自然入恶道中,无量清净寿佛哀愍,威神引之去耳。”此种人本应堕入恶道,但由于你愿意往生净土,阿弥陀佛哀愍你,慈悲你,以威神力在你临终时接引你,让你往生边地,过了五百岁就能到阿弥陀佛处听经闻法,但是离阿弥陀佛比较远,智慧也比较少一些。
中辈和下辈差别在哪?下辈者没怎么做功德,但是念了十日十夜的阿弥陀佛,而中辈者做了其它功德,他是念了一日一夜的佛。为什么有上、中、下三辈的分法是根据功德来分的,上辈人功德最大,中辈人功德小一点,下辈功德最小。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往生净土,往生是最重要的,而往生真实地修行是念佛,并不是做其它的功德,哪一辈并不是很重要。
所以我们往生要依佛语,不是依哪个法师,哪个居士,哪个人说的,而是经上怎么说你就怎么信。往生有难易,如果你不乘佛的愿力,靠你自己去修行,那就很难;如果有佛的愿力摄持,你乘佛力,往生就变得很容易。难易分两边,在有缘的条件下,你遇到了阿弥陀佛的名号本愿,生起了愿望,一日一夜念南无阿弥陀佛,十日十夜念南无阿弥陀佛,依佛语你就能往生。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你念了十日十夜或一日一夜就肯定愿意去,关键还是在于你发起愿心。耦益大师说过:“你念得风吹不透,雨打不湿,如果你没有愿,也不能去”。就是说你念佛是为了往生净土,不是为了清净心,也不是为了修禅定,不是为了开悟,这样的情况下你有愿望,念了一日一夜,十日十夜阿弥陀佛,即使你后来后悔了,临终时阿弥陀佛仍然会来接你,有经文为证。所以阿弥陀佛来不来接,主要在于你的愿望,有愿就不用担心。而接引能否被看见?从经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周围的人末必能看到。
4、临终接引的力量来自于佛的愿力
我们要把临终接引的重点放在佛那边,佛并不是你请来的,也不是其他人帮你请来的。我们的信任要放在佛的愿力上,要清楚佛因地发了愿“你愿意往生我的净土,我就来接你”,是佛愿力显现临终接引。
所以关键是你乘佛愿发起愿心,你发愿往生,只要没有完全后悔,甚至带点怀疑,阿弥陀佛都会来接。因为你没有建立信心,肯定会有怀疑,完全没有怀疑的人是信心成就者。一旦信心成就,无论无常什么时候来,都可以显现往生,因此阿弥陀佛来接不来接就无所谓。
5、“信愿”对于想往生的人来说最重要
所以信愿(信心和愿望)对于往生来说最为重要,有愿一定可以得生。《阿弥陀经》后面经文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只要你发愿就一定能够去。
6、你的“信愿”发起力量来自于佛的愿力
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已经成就了极乐净土,并不需要你再作什么,当你听闻到名号,净土功德,佛的本愿,你才会生起往生的愿望。你往生愿望的生起并不在于你自己,而是在于佛。因为佛愿显现在你身上肯定不会落空,如果落空就等于阿弥陀佛没有成佛,即然他已经成佛,这个愿必定会为佛所落实。所以从这个立场来说,往生非常容易!
7、临终往生与否要依经
能不能获得往生,要依佛经,而不是依你平时所闻所见(包括别人临终时你所见闻),对于平时发过愿,做过修行的人,只要他没有彻底反悔,临终必能获得往生,经上讲得清清楚楚。
8、只有你有真实愿,佛愿就保证了你的临终往生
如果你没有获得信心,只要你曾经发起过往生愿望,那么你的往生也没问题。佛具足神通力,他早就知道你可以往生,只是你自己不知道,犹犹豫豫、觉得还有很多业障,我行不行?到底有没有极乐世界?有没有因果业报?对这些犹豫不决,你自己不知道往生没问题,别人也不知道,但是佛已经知道。如果你有了信心,就能够开发你的智慧,你现在就过得比较安定,今后就不用惶惶然。其实你有了愿心以后,你就不用担忧,你一定能够往生,因为佛的愿力已经圆满了你的往生。
四、获得临终接引必定往生
1、一种是“临终往生(此生),另一种是命终以后往生(类似中阴)”
看《观经》九品往生中的后四品(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这些人都是临终才闻教发愿,平生并没有因缘。佛的接引随品位不同,显现有差异。九品中最差的是下品下生,此是五逆十恶的人,在其命终之时,见到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他没有看到佛,其实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已经现在其前,因为他有业障看不到,实际上莲花就是阿弥陀佛来接他,他也往生了。下品中生是受戒而后破戒的人,他看见地狱猛火现前,善知识劝导、给他讲解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和光明神力,他看到地狱火转为清凉风,有天花散下来,花上有化佛、菩萨迎接。对比下品下生与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的人只看到莲花,下品中生的人则看到了化佛菩萨。
中品下生:“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此品经文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临终闻本愿之教外,其它内因如发愿、念佛、及外缘佛来迎接都没提到。二是“闻此事已,寻即命终”,命终在前面品位中都没说。也就是说此品之前的人都是此生就获得往生,没有命终,但此品人是命终后获得往生。命终之后,投生之前,其它法门称之为中阴身阶段,依此经文所说情形,此品往生就类似中阴阶段获得往生。他们只是世间善人,孝养父母,一辈子没有信受过佛法,是在临终时遇善知识给他讲阿弥陀佛的愿力,他闻教信受了也往生了。另外下品上生也说到命终,“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虽然下品中生及下品下生没有再专说命终,依理似乎也要在命终后获得往生,所以在临命终及命终前后,九品往生有微细差别。
有些高僧在往生前七天,有的三天、一天,甚至几个月、几年,佛就已经告诉他了。像弘一大师,佛几天前就来了,大师留下“见观经”的临终遗书,就是指见到《观经》中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迎接他的景象。而慧远大师往生几天前看到阿弥陀佛带着净土的圣众前来迎接,现大身遍满虚空,水流光明演说妙法,还有他生前那些已经往生的朋友,他都看见了。法然上人讲阿弥陀经所说的临终接引与上品上生相应,这种很早前预知的,与信心成就应该互摄。
2、阿弥陀佛临终来接保证你“一心不乱”
你有愿阿弥陀佛肯定来接,就一定可以往生,不用担心。有人说,阿弥陀佛来接,你也不一定能往生,这种说法不对,与经文不相应。为什么说阿弥陀佛来接就一定能够得到往生呢?《阿弥陀经》(玄藏翻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的另外一个译本里讲过,“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子,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维以思维,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鸠摩罗什翻译的是一心不乱),善男子或善女子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罗什译本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临终这一念非常重要,它决定你是往生净土还是轮回六道,所以临终时业重者先牵,你很难把握,完全任凭业报,自己的力量用不上,而阿弥陀佛这时现前就是起什么作用呢?就是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是阿弥陀佛让你的心不乱,因为他来接你了,你才会一心不乱。
五、阿弥陀佛临终接引不同于中阴身阶段的五方佛接引
命终以后进入到中阴身,密教中有莲花生大士伏藏的中阴救度法,广说五方佛接引。中阴救度中的诸佛菩萨接引与净土三经所讲临终接引,两者有所区别。净土教中阿弥陀佛乘本愿来接,环节是临终之时,不是命终以后。虽然中品下生后的人是命终以后往生,但因缘也是在临终前闻教念佛。而且阿弥陀佛临终来接与否,主要是跟你是否有愿,跟你此生念佛的因缘紧密相关。净土法门与中阴救度或许有衔接之处,但它们毕竟一个注重生前,一个注重中阴阶段。更主要的差别是,阿弥陀佛是乘本愿力来接,是念佛人乘佛愿发愿感应到的,不需要自己努力识别;而中阴救度所讲,似乎所有的中阴,都会得到五方佛的接引,关键是亡者的识别。我们学习阿弥陀佛的临终接引不要与中阴阶段的五方佛接引相混淆,应依照净土三经来念佛发愿,成就往生。南无阿弥陀佛!
根据纯祥法师5月14日《佛说阿弥陀经》讲解录音整理
版权所有: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