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山一宁略传
一山一宁禅师(1247~1317),台州(浙江临海县)人,俗姓胡,号一山。自幼出家,初学天台、律宗之教旨,继上天童寺、阿育王寺就简翁居敬、环溪惟一、横川如珙等禅师参禅。最后往普陀山,嗣法于临济宗曹源派之顽极行弥。至元二十一年(1284),出主昌国祖印寺,三十一年(1294),为普陀寺住持。
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一宁受赐金襕袈裟及“妙慈弘济大师”称号,充“江浙释教总统”,出使日本。镰仓幕府执权北条贞时疑其来意,将其软禁在伊豆国(今静冈县)修禅寺。未几解禁,先后住持镰仓建长、圆觉、净智等寺。日本正和二年(1313),后宇多法皇仰慕其高行,下诏关东,邀请一宁入京都主持南禅寺,亲询法要。自此,一宁禅法大行,公卿贵族及僧俗信徒等,纷纷前来参禅问道。
文保元年(1317)十月二十四日拂晓,年已七十一岁的一宁遗书于后宇多法皇,并留下“横行一世,佛祖饮气,箭既离弦,虚空落地”[1]的偈语,泊然而化。一宁死后,后宇多法皇赐谥“一山国师妙慈弘济大师”之号,并亲为其像作赞曰:“宋地万人杰,本朝一国师”[2]。
一山一宁有《一山国师妙慈弘济大师语录》(以下简称《语录》)二卷行世,其所传禅学法系,为古代日本禅宗二十四个流派之一,号“一山派”,门下弟子精英辈出。一宁同时通晓朱子学和文学,与弟子雪村友梅等人同开日本五山文学之先河。一宁亦精通书法、绘画,有多幅作品存世。一宁以其在禅学、宋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高深造诣,为日本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并促进了日本在上述领域文化的进步。
二、一山一宁的像和塔
目前所知的一山一宁像有两件,一件为木制雕像,一件为自画像。
木制雕像(附图一)是一尊坐像,现藏京都南禅寺南禅院,被安置在龟山法皇木雕像的西侧。如前所述,一山一宁曾于正和二年(1313)应后宇多法皇之诏,任京都南禅寺第三世住持。该尊坐像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家重要文物。
关于此坐像,日本学者根立研介在其文章中有详细考察[3]。由此可知,木像以桧木为材质,高76厘米,眼睛内嵌有水晶玉石,完成于一山一宁去世后不久的十四世纪二、三十年代,具有镰仓时代典型的顶相雕刻风格。
自画像情况不明,只知其藏在归一寺。归一寺位于日本静冈县伊豆半岛的松崎郡,是正安三年(1301)一山一宁任开山的寺院,当初称“归一庵”,奉观世音菩萨为本尊。
文保元年(1317)十月,一宁在日本京都南禅寺圆寂,后宇多法皇赐其国师封号,并下令在南禅寺南禅院龟山帝庙旁建塔,安葬国师遗骨。此塔称 “一山国师塔”(附图二),至今仍保存完好。
三、一山一宁的书画作品
1、板碑刻文
所谓“板碑”,是为追吊、苦行、庚申供养、念佛供养等目的建造的塔婆。一般是于扁平细长之石碑上刻二三横线,上方刻山,下方刻佛菩萨之种子或佛像、佛名,并载有年、月、日、法号、造立旨趣等。流行年代为日本镰仓时期(1192-1333)至室町时代(1392-1573)末期,分布于山形、德岛一带;关东亦有,尤以埼玉、东京为然,其雕刻材料主要为秩父所产之青石(绿泥片岩)。[4]根据笔者的调查,日本至少有四块板碑是一山一宁的题迹。
(1)“南無佛”塔(附图三)
在位于日本埼玉县吉川市楠井山的清净寺内,有一块镰仓时代的板碑。这块板碑建于正安三年(1301),高203厘米,以青石为材质,板碑上有用篆体书法雕刻的“南無佛”三个大字,有专家据其书法风格进行考证,判断此三字为一山一宁的笔迹。
(2)石母田供养石塔(附图四)
镰仓时代,有僧名智瑄者,在父母百天忌日时,立石塔以为追善供养,祈祷死者冥福。该石塔现藏福岛县国见町伊达郡石母田字中内,今人称之为“石母田供养石塔”。石塔上刻有一山一宁书写的、阐述建造供养塔意义的碑文。
(3)光严寺“歸依佛”塔(附图五)
在日本埼玉县北部的葛饰郡松伏町,有一座并不起眼的寺院━━光严寺,寺院虽默默无闻,寺内的一座板碑却吸引了众多修行者的目光,这座正安年间(1299-1302)建造的板碑之所以出名,是因为碑上的“归依佛”三个篆体大字乃出于名僧一山一宁之手。
(4)奥州御岛赖贤碑(附图六)
位于日本宮城県宮城郡松島町的雄岛,自古被日本人视作死者灵魂为往生极乐净土,等待阿弥陀佛前来迎接的地方,是久负盛名的佛教圣地。岛上曾有一座非常著名的“妙觉庵”,由见物上人(生卒年不详)长治元年(1104)所建。弘安八年(1285),僧赖贤(1225-1307)入住妙觉庵,直至德治二年(1307)以82岁的高龄长逝于此,被视为见物上人再生。赖贤去世后,其弟子匡心等三十余人于雄岛南端竖立了板碑,颂扬师僧的德行并供养其灵魂。时住建长寺的一山一宁亦应请为赖贤撰写碑文。
板碑材质为粘板岩,高3.35米,碑面宽1.3米,厚0.2米。碑额正中有一用梵文书写的“阿”字,“阿”字的左右两边,是用楷体书写的两行字,分别为“奥州御島妙覚庵”和“頼賢庵主行実銘並序”。碑额与碑面以两条龙状图形分开。碑面上刻有一山一宁用草书撰写的18行643字的碑文。
该碑保存尚好,只是碑上的文字因风吹日晒而模糊不清,所幸仙台儒者樱田钦齐于文政四年(1821)所著的《松岛图志》中,载有此碑的插图(附图七),碑上的文字因此得以识别。
该碑现被认定为国家级文物,被置于六角形的亭阁内。
2、匾额题字
(1)指月殿(附图八)
正安元年(1299)抵达大宰府的一山一宁,曾被幕府软禁于位处静冈县田方郡修善寺町
的修禅寺。寺内有一座伊豆现存最古的木造建筑━━指月殿,这是1204年幕府将军源赖家(1182-1204)在修善寺温泉被北条氏暗杀后,其母北条政子(1157-1225)为祈祷其冥福而向修禅寺寄进的藏经堂。指月殿大门上悬挂着的匾额,上书“指月殿”三个大字,据说为一山一宁的手迹。
(2)巨福山(附图九)
位于神奈川县镰仓市的建长寺,位居日本中世镰仓五山之首。由幕府执权北条时赖(1227-1263)发愿修建,建长五年(1253)落成,奉我入日宋僧兰溪道隆(1213-1278)为开山,山号“巨福山”。寺院入口的大门,称“巨福门”,门上悬挂着的扁额,写有“巨福山”三个大字,据说为一山一宁所书。正安元年(1299)十二月,一山一宁受执权北条贞时(1271-1311)之请,任建长寺住持,长达数年。
3、画赞
所谓“画赞”,是指题在画像上方之赞语,内容多为赞咏佛、菩萨、祖师大德、佛经、法义等等之韵文章句。
(1)“芦叶达磨图”赞
位于静冈县烧津市的成道寺,藏有一幅绢本淡彩水墨画,以禅祖达磨搭乘芦叶过黄河之传说为主题,称“芦叶达磨图”。据海老根聪郎《一山一宁赞芦叶达磨图》[5],该图高101.8厘米、宽40.8厘米,因年代久远,绢面已有多处断裂,但不影响整幅图之情趣。图上方有一山一宁的题赞,不过,只有一半能够判读,其余皆漫漶不鲜。《语录》卷下录有数则“达磨大师赞”,然皆非此赞语。此图作者现已不明,像是出自日本职业画师之手。1995年,该画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国家级重要文物。
(2)“松下达磨图”赞(附图十)
东京国立博物馆亦藏有一幅达磨图,以达磨松下坐禅为主题。高100.8厘米、宽50.8厘米,绢本淡彩水墨画。作者不详。画左上部有一山一宁撰写的二十八字赞语,内容未见于《语录》。
(3)“观音像”赞
一山一宁为多个观音像作过赞,现存的作品至少有三件,一件藏在大阪府泉北郡忠冈町
的正木美術館,名“观音图”赞;一件藏在京都松尾寺,名“如意轮观音像”赞;最后一件藏在京都光明寺,名“杨柳观音像”赞。三件作品的具体情况不明。后两件作品今年八月在京都国立博物馆展出。
(4)“无本觉心像”赞(附图十一)
无本觉心(1207-1298),镰仓时代临济宗僧。道号无本,法讳觉心。今长野县松本市人。
二十九岁赴东大寺登坛受戒,后随禅定院行勇习禅。建长元年(1249)入宋,参诣浙地诸高僧,宝祐二年(1254)回国。正嘉二年(1258),入主禅定院。不久,应请将今和歌山县日高郡由良町兴国寺由教寺改为禅寺,并被奉为开山。永仁六年(1298)圆寂,龟山法皇赐其“法灯圆明国师”的谥号。其弟子中,有僧名觉慧(生卒年不详)者,是一位颇为活跃的佛像画师。正和四年(1315)无本十七年忌之际,无本法嗣心开铁关请觉慧为其师绘彩色顶相画一幅,一山一宁亦应请为画作赞语,内容如下:
生身日域、伝仏心宗、見無
門而深入此門、還鄉國而化
行鄉國、君王之所崇敬、衲
僧之所帰伏、九十二歲、遊戲
人間霊鷲山中、歸藏得
所、赫々声光常不泯、綿々
枝葉茂無窮、一方香火
日昌隆、万古声名常煒燁、
心開長老邈渠真、永與宗
門作妖孽
正和乙卯九月望日、南
禪沙門一山一寧、爲
心開长老讚[6]
《语录》卷下亦有《赞觉心和尚》,然内容完全不同。
该画现藏兴国寺,是国家级重要文物。
(5)“審海上人像”赞
位于神奈川县横滨市的金泽文库,始建于13世纪后期,是武将北条实时(1224-1276)
开创的,拥有大量藏书的著名武家文库。随着1333年镰仓幕府的灭亡,金泽文库被附近的北条氏的菩提寺称名寺所接管,藏书散逸较多。平成二年(1990),涣然一新的金泽文库具有了中世历史博物馆的性质。
金泽文库藏有多幅珍贵画像,包括称名寺开山妙性房審海上人(1229-1304)的像。此像赞文由一山一宁所书,未载于《语录》。因年代久远,赞文多处遭虫蠹蚀。据日本学者高桥秀荣分析[7],自一山一宁于正安元年(1299)十二月主持镰仓建长寺,至審海上人嘉元二年(1304)去世,五年间,两人有相识的可能,或许因此机缘,禅僧一山一宁才会为真言宗僧審海上人着赞。这事为我们了解一山一宁的交友范围,乃至传统真言宗与新兴禅宗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线索。
高桥秀荣并在其文章中填补了赞文中残缺的蠹字。今录赞文于此,□内为高桥先生的补字。
德行纯全□□□寄老之嗣
旹大開此山法席不謬
三十六年能事畢宗風永流傳 一山一寧謹題
(6)“牧牛图”赞(附图十二)
禅宗标榜“见性成佛”,强调修行者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去发现自己原本具足的“佛性”。为便于理解,禅宗常用图画的形式将寻觅本性的十个过程循序渐进地排列出来,最盛行的图画便是所谓的“十牛图”。关于此图,“诸老颂者和者颇多”[8]。一山一宁也曾在延庆三年(1310)应晦岩居士金刺满贞之请,为其收藏的十牛图一一作赞。
金刺满贞(1270-1330),信州诹方(今长野县诹访市)人,曾任诹访大社下社的大祝,为诹访下社之最高神官。金刺满贞笃信禅宗,长期在镰仓参禅求法。一山一宁赴日翌年(1300),金刺满贞即邀其访问信浓(今长野县长野市)善光寺,并在诹访郡开创慈云寺,延请一山一宁为开山。
一山一宁题赞的内容保存在《语录》卷下《和十牛图并序》中,其中,第五幅“牧牛图”现藏奈良国立博物馆内。据海老根聪郎文[9],该图为绢本水墨画,高88.1厘米、宽43.2厘米。作者不详。赞语写在画面的左上角,内容如下:
隨時水草活渠身,純淨何曾染一塵。苗稼自然都不犯,收來放去己由人。
此赞语亦被《一山国师语录》收录,唯个别文字有不同。
(7)《平沙落雁图赞》
千叶县武家望族后裔里见家,藏有一山一宁题赞的《平沙落雁图》。《平沙落雁图》原为
南宋禅僧画家牧溪的代表作《潇湘八景图》中的一幅。《潇湘八景图》描绘了洞庭湖及其周边地区的八种风景,在南宋末年流入日本,对日本美术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据日本学者齐藤孝对画风的分析[10],一山一宁题赞的此幅作品并非出自牧溪之手,而是日本镰仓画僧的作品,并且是日本人所作的现存最古的水墨山水画作品。
一山一宁赞语云:
柴塞寒應早,南來傍素秋。飛々沙渚上,豈止稻梁帧
版权所有: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