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感应传通鉴
陈士强
一、[唐]唐临“冥报记”三卷
唐吏部尚书唐临撰。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一卷。《法苑珠林》卷一百着录为二一卷”。据本书卷上唐绛州大德沙门僧彻一则的记载,撰于永徽五年二(五五)。
书首有作者自序,说:
“昔晋高士谢敷、宋尚书令傅高、太子中书舍人报演、
齐司徒事中即陆果,或一时令望,或当代名家,并录《观世
昔应验记》。及齐竟陵王萧子页作含且验记》、王琰作《冥祥
记》,皆所以徽明善恶,劝戒将来,实使闻者深深感悟。临
(唐临)既慕其风旨,亦思以劝人,辄录所闻,集为此记。仍
具陈所受及闻见由缘,言不饰文,事专扬确,庶后人见者,
能留意焉。”(第七八八页上)
《冥报记》共收各种善恶报应的故事五十三则。其中属北齐、梁和后瑰的仅七则,其余的均属隋代和唐初。故事不立标题。编次不以时间先后为序,也不以类别相区分,故无定例可循。
卷上,收隋京师大德沙门信行、唐京城真寂寺沙门慧如、绛州大德沙门僧彻、河东沙门道英、隋幽州沙门智苑(即“静琬”)第报应故事十一则。
卷中,收隋魏州剌史崔彦武、唐国子祭酒萧璟、殴中侍御医孙回璞、户部尚书武昌公戴胃、陈公太夫人豆卢氏等报应故事十八则。
卷下,收后魏司徒崔浩、梁元帝、唐魏郡马嘉运、遂州总管参军孙恪、华州郑县张法义等报应故事二十四则。
《冥报记》所记的故事仅后魏司徒崔浩、梁元帝二则来源于经籍上的记载,其余的全是作者根据所闻得来的消息编撰。故事之末一般都有听谁人所说的小注。如“每闻舅氏说”、“法端及道俗皆说云雨二“雍州司马卢承业为临(唐临)说云,是着作即降所传之”、“京下人士多知之,崔尚书敦礼具为临说,阎尚书立德亦说云尔”等等。
《冥报记》中对三阶教创始人信行的记叙,特别值得注意。信行与唐临家族有着特殊的亲密关系。当年,赖唐临的外祖父、隋左仆射高颖的荐举,信行得以从相州法藏寺应绍入京。他在京城住的真寂寺一后改名“化度寺二也是高颖所造。尽管信行一派在隋开皇二十年(六〇〇)就已遭到第一次查禁,但唐临家族对这一教派的推重不减。故《冥报记》将信行的事迹列为全书第一,信行的弟子慧如列为全书第二。书中对信行的教义、操行及在隋代的社会影响的记述,可补《历代三宝记》卷十二、《大唐内典录》卷五、《续高僧传》卷十六有关记载的不足。
二、[唐]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三卷
本书原名《东夏三宝感通记》,后称《集神州塔寺三宝感通录》及今名,简称《三宝感通录》。唐麟德元年(六六四),西明寺沙门道宣撰。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二卷。
书首有作者自叙,书未有后语。作者在自叙中说:
“夫三宝利见,其来久矣。但以信毁相竞,故有感应之
缘。自汉洎唐,年余六百,灵相朌向,群录何寻。而神化无
方,待机而扣;光端出没,开信于一时;景像垂容,陈迹于
万代。或见于既往,或显于将来,昭彰于道俗,生信于迷
悟。故摄举其要,三卷成部云。”(卷上,第四〇五页上)
全书共收佛教寺塔、经像、僧尼方面的感应故事一百五十则,每则故事均立有标题。
卷上,“明舍利表塔”。分为二节:前叫叙西罟会稽邓塔缘、东晋金陵长干塔缘、石赵青州东城塔缘、姚秦河东蒲坂塔缘、周岐州南塔缘、齐代州城东古塔缘、隋益州福感寺塔缘等十九座塔的来历事缘;后“杂明神州山川藏宝等缘”,即叙述神州佛舍利的感应事迹。凡二十则。
卷中,“列灵像垂降”。叙述东汉洛阳画释迦像缘、南吴建业金像从地出缘、西晋吴郡石像浮江缘、东晋扬都金像出渚缘、元魏凉州石像山裂出现缘、北凉河南王南崖素像缘、宋都城文殊师利金像缘、齐番禺石像遇火轻举缘、梁荆州优填王依檀像缘、陈重云殿并像飞人海缘、周晋州灵石寺石像缘、隋葆州兴皇寺焚像移像缘、唐辽口山崩自然出像缘等有关佛、菩萨的画像、金像、石像、木像的瑞祥灵迹。凡五十则。
卷下,“引圣寺、瑞经、神僧”。分为三节:前叙临海天台山石梁圣寺、东海蓬莱山圣寺、相州石鼓山竹林圣寺、岱州五台山太系圣寺、终南山折谷炬明圣寺等十二所寺庙的事缘;中叙昙天竭、释道安、令狐元执、河东尼、李山龙、陈公太夫人、崔义远等诵经感通事,及“周经上天”、“益州空经”等佛经灵异,合三十则;末叙“神僧—安世高、朱士行、耆域、杯度、释昙始、释宝志、释慧远等三十人的感应事迹。总八十则。
本书是根据托名东晋陶渊明所作的《搜神记》、刘宋临川王刘义庆《宣验记》、《幽明录》、南齐王琰《冥祥记》、王巾《僧史》、萧子页《三宝记》、梁裴子野《沙门传》、宝唱《名僧传》、朱君台《征应传》、虞孝敬《内殿博要》,萧纲《法宝联璧》、任防《述异记》、隋侯君素《旌异记》、唐唐临《冥报记》、道世《法苑珠林》和道宣自己的《续高僧传)等书编成的(见卷下所记)。就所记的人物而言,大体上类似于僧人总传中的“神通”、“神力”、“神异”、“感通”类的僧人,但在范围上有所扩大,不论是译师,还是法师、律师、禅师,只要神异之迹较多的,均采选人列。而且不仅记人的感通,也记物(如寺、塔、舍利等)的灵迹。前面所说的《冥报记》以记世俗人(尤其是官员)的善恶报应故事为主,记僧人的很少,而《三宝感通录)则以记僧人的感应故事为主,记世俗人的很少,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三、[唐]道宣《道宣律师感通录》一卷
简称《感通录》,或《感通记》。唐鳞德元年(六四四),西明寺沙门道宣撰。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二卷。
作者自叙道:
“生缘有幸,近以今年二月末,数感天人,有若曾面,
告余云:所着文翰《续高僧传》、《广弘明集》、裨助圣化,幽
灵随喜,无不赞悦。至于律部,抄录疏仪,无足与二。但与
断轻重物,少有疏失。斯非逾抑,惟译者如何以王贵衣,同
于白衣俗服,相从非重,乃至氍娄同法相量者,亦在轻
收。二第四三五页中)
本书是借托道宣与天人一即天神)交往时的问答而写成的,用的是第一人称(“余”)。大体上分为两截:
一、“初问佛事”:记述一些佛像、寺塔的缘由和灵迹。有益州成都多宝寺石佛、京城西高四土台、五台山大孚灵惊寺、凉州和县石像、江表龙光瑞像、坊州显际寺古像、玉华宫南檀台山砖塔、蜀地简州三学寺、涪州相思寺篆铭、扬都长干塔、鼓山竹林寺等。
二、“后论诸律相”:讨论律制中僧衣、尘具、戍坛的相状和含义。是对作者己撰的《释门章服仪》和《舍街国只洹寺图经》若干观点的解释。
书中透露了作者企图通过多设戒坛,说戒、受戒、传戒,以维护僧团威仪的想法。
四、[唐]怀信《释门自镜录》二卷
又名《僧镜录》。唐蓝谷沙门怀信撰。原书未署撰时,从卷下《悭损僧物录》中“唐扬州白塔寺道昶冥言诫劝事”附出的法界寺尼妙觉条,和卷上《业系长远录》中“唐沙门道光多生求度不得官名事”所记的年代推考,约撰于武则天久视元年(七OO)至长安四年(七O四)之间。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一卷。
书首有作者“序”·说:
“幼蒙庭训,早沾释教,顿闻长老之遗言,屡谒名僧之
高论。三思之士假书弦以是资,九折之宾待箴铭而作训。故
乃详求列代,披阅群篇,余同病之下流,访述津之野客,其
有蔑圣言,轻业累,纵逸无耻,顽疏不捡,可为惩功者,并
集而录之。仍简十科,分为三轴(传今的为二卷),朝夕观
览,庶裨万一。”(第八O二页下)
本书是一部记叙僧人因造恶业而遭致种种报应的故事,以供佛教僧众镜戒的着作。全书分为十录,“所收凡七十三条(雅浩二章,事迹七十一人。附见十四人。——原注)”(第八O三页上)。也就是说,正条叙录的文章有二篇,僧人的业报故事有七十一则,附见的别的僧人的业报故事有十四则。每则事例均立有标题,标题下附注附见者的名字,有的还注有出典。凡属作者第一次编录的,均注云“新录”。
一、业系长远录(卷上,以下六录同卷)。收西域圣者达磨蜜多五百世作狗身事;西域圣者阁夜多遇见鬼及乌的生死久远事;西域圣者离越辟支佛曾谤人偷牛得报事等五条。
二、勃逆阐提录。收宋北多宝寺道志偷相珠受苦事;北齐晏通盗钱耻像现身着癞地陷事;唐思礼折像盗绢被神压打事等三条。
三、轻毁教法录。收宋京师东安寺释慧严神诫事;齐邺下大觉寺僧范布萨见神责竖义事;唐襄州神足寺慧眺访“三论”拔舌三尺事等五条。
四、妒贤疾化录。收齐相州道秀变作蛇身事;隋扬州白塔寺道契神打杀事;唐衡州衡岳寺慧期患目苦死事等五条。
五、忿恚贪鄙录。收齐青州道携樫财频得重病事;齐宋州昙亮怪惜变作蛇身事;齐齐州道慧钱夜移走事等十条。
六、俗学无裨录。收宋彭城寺慧琳毁法被流目盲事;梁伪沙门智棱罢道毁法失昔舌卷事等四人。
七、懈慢不勤录。收后魏崇真寺僧慧嶷王前见判五僧事;唐文法寺僧玄真破斋受罪事等十条。
八、害物伤慈录(卷下,以下二录同卷)。收晋襄阳竺法慧被害并门人折足事;宋江陵四层寺竺慧炽食肉生饿狗地狱事;唐神都太平寺僧威整害蜘蛛事等凡六条。
九、饮嗷非法录。收隋河西隋兴寺法西饮酒醉被阎王劝戒事;梁高祖《断酒肉文》等七条。
十、樫损僧物录。收周益州索寺慧曼盗僧财作牛事;隋相州道明侵柴燃足事;唐印州僧割杓减粥现瞰粪秽事等十八条。
十录所记叙的这些事例,大多是关于僧人品行方面的,如偷盗行窃、侵用僧物、毁坏经卷、折损佛像、谤黩高行、诬陷善人、矜傲嗔恚、、贪鄙樫吝、滞酒荒情、食肉伤生,以及其他犯戒行为等。少数是关于小乘学者或非传统教派(如三阶教)批评大乘经和大乘教义的,以及原是沙门后来转为道士,利用佛教的概念义理编撰道教经典和充实道教教义的。
本书虽然没有编入自宋以来的历代官板大藏经,但它在佛教界的流传却很广。几部重要的佛教通史,如《佛祖统纪》、《释氏通鉴》、《佛租历代通载》等都采用过它的资料。
五、[唐]盂献忠《金刚般若经集验记》三卷
简称《金刚经集验记》唐开元六年(七一八),梓州司马孟兽忠撰。收入《续藏经》第一四九册。
书首有作者自序,说:
“夫般若者,乃诸佛之智母,至道之精微,为法海之泉
源,实如来之秘藏。……今者取其灵验尤着,异迹克彰,经
典之所传,耳目之所接,集成三卷,分为六篇。”(第七五页
上)
本书是一部专记诵持大乘经典《金刚经》的感应故事的着作,按诵持(金刚经》而能获得的直接的应验和利益分为六篇。每篇之首冠有“序”,篇末附以“赞”。共收录以隋唐为社会背景的《金刚经》感应故事七十则。
一、救护篇(卷上),收故事十九则。序云:“若持若诵,护国护身,投烈火而不然(燃),溺层波而诅没,般若之力其大矣哉!故以救护之篇冠于章首。(第七五页下)
二、廷寿篇(卷上),收故事十二则。序云:“如能四偈受持,一念清信,积尘积劫,喻寿量而非多;无数无边,等虚空而共永。集其体徽可验者,列为延寿之篇。(第八二页上)
三、灭罪篇(卷中),收故事三则。序云:“夫三界虚妄,一心所作。心在分别,一切俱邪;心绝攀缘,则万殊皆正。夫心者,不内不外,亦不中间。心垢则众罪咸生,心净则众罪同灭。……爱申灭罪之篇。(第八九页上、下)
四、神力篇(卷中),收故事十六则。序云:“道契如如,切无等等。将开于塔,移天人于地界;不起于座,示妙喜于阎浮。圣烈巍巍,固无得而称矣。故迹其尤异者,列为神力篇。(第九一页下)
五、功德篇(卷下),收故事十则。序云:“夫至功非功,为而不宰;上德非德,成而不居。故九定四禅,入无所入;三空六度,行无所行。莫而无边,非相非名,不染不住。积恒沙之身,不能方四偈之德,神功圣德其大矣哉!故为功德之篇,以劝来者。(第九八页下)
六、诚应篇(卷下),收故事十则。序云:“无受无心,诚而必应;无为无得,感而遂通。……故以诚应之篇,继之于后。”(第一O五页上、下)
本书收录的故事少数是从唐代萧璃的《金刚般若经灵验记》和即余令的《冥报拾遗》等书中摘抄而来的,大多数是作者根据听闻撰录的。见录的故事以唐梓州惠义寺沙门清虚为最多(或许作者与他交往甚密),神力篇十六则中,他占了八则;诚应篇十则中,他又占了六则。清虚,俗姓唐,自少诵持《金刚经》。书中详细地记述了他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六九六)起,至睿宗太极元年(七一二)之间的主要行履,特别是通过念诵《金刚经》,以灭火、解痛、出泉、伏神、祈雨请雪等神异事迹,也涉及当时的名僧法藏、义净、复礼、唐中宗等历史人物,以及社会情况(如自然灾害等)。
六、[唐]惠英、胡幽贞《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传》一卷
简称《华严经感应传》。唐建中四年(七八三),四明山大方无生居士胡幽贞,根据法藏弟子惠英的原作“刊纂”。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一卷。
书首和书未均有胡幽贞的题记(无标题)。书首的题记说:
“此传本华严疏主藏公(法藏)门徒僧惠英集,为上、下
两卷。今子鄙其事外浮词,芜于祥感,乃笔削以为一卷。俾
有见闻于兹秘乘,生难遭想,各勉受持。(第一七三页中)
本书共收《华严经》传习者的感应故事二十则。不别门类,不设标题。除首尾记叙的西域天亲、北魏灵办、东晋佛驮跋陀罗、北齐惠炬、北齐刘谦之等五则以外,其余的十五则事例均发生在唐高宗、武则天朝。所记的人物分别是:居士樊玄智、禅定寺两僧(道详、惠悟)、九陇山一尼师、西域三藏、洛州敬爱寺僧、西城二梵僧、中天竺三藏日照、惠英本人、法藏、实义难陀、西域华严僧、华阴邓元英、绛州二童女、扬州僧弘宝、西京崇福寺僧惠招、定州僧修德等。
书中对法藏行迹的记载颇有价值。以后新罗崔致远、北宋赞宁、清续法等人各撰的《法藏传》,无不借用这些资料。由于转抄流传,今本已有一些衍文,须留意。
七、[唐]文捻、少康《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一卷
本书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一卷,但不署撰人。据序言所说,乃是净土宗名僧文志、少康所撰,后经删节。《续藏经》本题名为又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丫,署“唐道诂撰”,可知是道诂根据文讫、少康的原着删成。原着约撰于唐贞元(七八五—八O四)年间。
书首有道诜撰的序言(无标题)说:
“夫以诸佛兴慈,多诸方便。唯往生一路,易契机缘。
详往古之志诚,并感通于瑞典,则有沙门文讫、释子少康,
于《往生论》中、《高僧传》内,标扬真实,序录希奇,证丹诚
感化之缘,显佛力难思之用。致使古今不坠,道俗归心,再
续玄风,重兴盛事。使已发心之士坚固无疑,未起信之人依
投有路。”(《大正藏》本,第一O四页上)
全书共收东晋至唐大历(七六六—七七九)年间净业修持者的感应故事四十八则。每则故事以所记的人物为标题,如“鸟场国王”、“隋朝皇后”之类。首篇是东罟的慧远,末篇是唐代的邵愿保。
其中记僧的有二十一篇,数量最多。这些僧人是:东晋的慧远;后魏的昙鸾;梁代的道珍;后周的僧崖、慧命、静霭;隋代的智顗、道喻、登法师、洪法师、唐代的道绰、善导、街法师(僧炫)、岸法师(惟岸)、大行、藏法师(僧藏)、感法师(怀感)、怀玉、法智、道昂、雄俊。记尼的有五篇,如刘宗尼法藏等。记沙弥的有三篇。记国王和皇后的各一篇。记官吏的有二篇。记黎民百姓的有十五篇。这中间除“沙弥二人”篇、“隋州约山村翁婆二人”篇是记二个人的故事的,“宋朝魏世子”篇是记魏世子一家的故事的,其余的都是一篇记一个人的故事的。
所记的故事较为简短。最短的仅四、五十字,如“女弟子裴”篇,最长的也不到三百字,如“颛(智颛)禅师”篇。故事的中心内容是宣扬念佛者在临终时获得的往生西方净土的种种瑞应。其中“善导禅师”篇所记的善导的姓氏、里籍、活动要比(续高僧传》卷二十七(会通传)附载的(善导传)详细,可补其中的未备。“感(感怀)法师”篇所记的感怀事迹,要比(宋高僧传)卷六和(佛租统纪)卷二十七的记载早出一百八十余年和四百六十余年,十分值得珍视。另外如有关唐代僧街、僧藏、怀玉、法智等的记载也颇具价值。
七、[逮]非浊《三实感应要略录)三卷
辽代沙门非浊集。收入(大正藏)五十一卷。原书未署撰时,据非浊的活动年代推测,约撰于辽重熙元年二O三二),至清宁九年二O六三)之际。收入(大正藏)五十一卷。
书首有作者自序,说:
“盖《三宝感应要略录》者,灵像感应以为佛宝,尊像感
应以为法宝,菩萨感应以为僧宝。页以浊世末代目足断恶修
善规模也。夫信为道源,功德之众;行为要路,解脱之基。
道达三千,劝励后信;教被百亿,开示像迹。今略表其肝
要,粗叙奇瑞,此缘若堕,将来无据。简以三聚,分为三
卷,令其易见矣。(第八二六页上)
此书的性质与唐道宣的《集神州三宝感通录》相同,属于三宝类感该传。全书分为“三聚”(即三篇),收录佛像、经典、菩萨方面的感应故事一百六十四则。每则故事均设有标题,并注出典。但注典粗疏,有的还阙注。
卷上,“佛宝聚”。收佛像(包括寺塔)方面的感应故事五十则。主要有:优填王波斯匿王释迦金木像感应;释道如为救三途众生造阿弥陀像感应;释双惠造阿阙佛像感应;贫人以一文铜钱供养药师像得富贵感应;造毗卢遮那佛拂障难感应;释含照图写千佛像感应;胎藏曼陀罗相传感应;金刚界曼陀罗传弘感应等。
卷中,“法宝聚”。收经典方面的感应故事七十二则。主要有:龙子从僧护比丘诵习《阿含经》感应;释普明诵《维摩经)感应;光宅寺云法师讲《胜鬘经》降雨感应;中印度国讲《金光明最胜生经》感应;《尊胜陀罗尼经》请来感应;唐玄宗诵《仁王咒》感应;书写《法华经)满八部必有救苦感应;释惠严删治《涅槃》感应等。
卷下,“僧宝聚”。收菩萨方面的感应故事四十二则。主要有:文殊师利菩萨感应;宋路照太后造普贤菩萨像感应;造千臂千眼观音像廷寿感应;南印度国造不空羁像感应;雍州鄂县李赵待为亡父造大势至像感应;唐益州法聚寺释法安画减恶趣菩萨感应;代州总因寺释妙运画药王药上像感应等。
这些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对佛教的神异灵徽和皈依佛法僧的功德利益作了描述。
八、[明]袜宏《往生集》三卷
明杭州云栖寺沙门株宏集。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一卷。此书的撰时,据书首刊载的作者自序所署的日期,为明万历十二年二五八四)。但实际上,卷一《妇女往生类》“薛氏”条,和卷二末“续录”中的“方氏”、“唐体如文学”、“杨嘉樟文学”、“郝熙载文学”、“孙大歼居士”、“吴居士”诸条,分别记有明万历十二年以后发生的事,时间最晚的为“万历四十年五月”。以此推测,此书在万历十二年初稿撰成之后,又有继补。续补的时间约在万历四十一年(一六一三)和万历四十二年(一六一四)之际,即株宏去世(一六一五年)前刚的一、二年。
株宏在(往生集序)中说:
“世尊始成正觉,为诸有情普演佛乘,既而机难尽投,
由是于一乘中示三乘法,而复于三乘中出净土一门。……闻
昔有传往生者,岁久减没,不可复睹,而断荤遗迹班班,互
载于内外百家之书。予随所见辄附笔札,乃摘其因果昭灼
者,日积之成篇,殆存十一于千百而已。今申申窃此中峰廛
居,掩关于上方,乃取而从其类后先之,又证之以诸圣同
归,足之以生存感应,计百六十有六条。而间为之赞,以及
其隐义,题曰(往生集》。”(第一二六页中、下)
《往生集》是以唐文志、少康的《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宋戒珠的《净土往生传》、志磐的《佛租统纪》卷二十六至卷二十八的《净土立教志》的资料为基本素材,芟繁补阙,增广新闻而编成的。它的内容较唐文讫、少康撰的更为广泛。如:叙录的人物要多得多;有“畜生往生”的事例;有佛教经论中有关于文殊、普贤等大菩萨也都希望往生净土的片段;不只记念佛者临终时获得的种种祥瑞灵迹,而且也描述念佛者在平时就能产生的却鬼、解冤、睡安、治病、脱难等效应。据作者在自序中的说法,全书共收事例“计百六十有六条”,其实这是指(往生集y初辑时的收录总数,并不包括续补的。据今本《往生集)统计,实收二百五十五条(同题之下以“又”字分列的两件事,作两条计)。每条事例均置有标题,大多是以人名为题,也有少数以物名或事名为题,事例之末间附“赞曰”。全书共分为九大类,每类事例之末均设“总论”。其体式与《宋高僧传》相仿。
一、沙门往生类(卷一)。收东晋远祖师(慧远)、慧永、刘宋昙鉴、北齐慧光、梁道珍、后魏神鸾(昙鸾)、隋智者大师(智颛)、法喜、唐善导和尚、五会法师(法照)、台岩康法师(少康)、道绰、五代永明寿禅师(廷寿)、宋(赵宋)晤恩、圆净常法师(省常)、慈云忏主(遵式)、元祖辉、明楚琦、宝珠等九十八条。除三例以外,基本上按朝代的先后编排,以下八烦不定。
二、王臣往生烦(卷二)。收东罟刘遗民参军、宋王龙舒国学(王日休)、江公望司谏、冯济川谏议(冯楫)、王敏仲侍即(王古)、唐白居易少博、宋苏轼学士、张无尽丞相(将商英)等三十二条。
三、处士往生烦(卷二)。收刘宋周继之、唐元子才、元吴子章、宋计公、东晋张铨、梁高浩象、明华居士等二十八条。
四、尼僧往生类(卷二)。收隋尼大明、唐尼净真、尼悟性、宋尼能奉、尼法藏等五条。
五、妇女往生类(卷二)。收隋皇后、唐姚婆、冯氏夫人、孙氏、吴氏女、元郑氏、明薛氏等三十二条。
六、恶人往生类(卷二)。收唐张善知、张钟馗、雄俊、惟恭、宋莹珂、仲明、吴琼、金奭八条。
七、畜生往生类(卷二)。收龙子、鹦鹉等四条。
八、诸圣同归类(卷三)。收择生极乐、往生无数、面见弥陀、十愿求生、偈论净土、请佛形仪、造论《起信》、龙树记生、集善往生、得忍往生、第二大愿、念佛灭罪、胜会书名、略举尊宿十四条。此类事例大多是摘自佛教经论和禅宗史传中有关净土往生的片段,带有文钞的性质。
九、生存感应类(卷三)。收鬼不敢瞰、梦得聪辩、冤对舍离、夫妇见佛、却鬼不现、荐拔亡灵、睡寝得安、病目重明、疟疾不作、舍利进现、治病皆愈、俘囚脱难等十四条(日本《续藏经》本《往生集》在此类之末,还附有《普劝为人必修净土》、《劝修净土代言》、《佛示念佛十种功德》)。
此外,在卷二“畜生往生烦”之后附有“续录”,所收都是明代僧俗修习净业的感应事例,有僧明本等二十条。
本书对于研究东罟至明代佛教各派(包括以“教外别传”相称的禅宗)以及社会各界人土的净土信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株宏的一些净土思想。
九、[明]道泛《见闻录》一卷
古吴沙门智旭撰。收入《续藏经》第一四九册。原书未署撰时。从书中所记“徽州商人程伯鳞,久居扬州,事观音大土甚虔。乙酉夏,北兵破扬城,程祷大士求救”(见第四八八页下)一事推断,本书当撰于清兵攻破扬州之后,智旭去世之前,即清顺治三年(也可称南明绍武元年,即公元一六四六年)至顺治十一年(也可称南明永历八年,即公元一六五四年)之间。
本书无序跋。全书共收录明代中后期僧俗善恶报应方面的故事七十九则(不设标题)。其中以因偷盗、负心、侵夺、害人、杀生、焚经、破像等而招至恶报的事例居多,以因持斋、念佛、放生、打忏、诵经、忍辱无诤等招致善报的事例为次。大旨归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劝人止恶修善。具有一般的警世导俗的社会伦理意义。
十、[清]戒颈(现果随录)四卷
清杭州灵隐寺沙门戒显撰。收入《续藏经》第一四九册。原书未署撰时,据作者在卷四“方氏以虔诚礼诵尽室生还”条之末的按语:“余与方与三兄弟素称莫逆,癸卯在黄州口述,今辛亥复晤湖上,属(嘱)余书事编入。”(见第五二七页上)则知是书实撰于康熙十年(一六七一)。
书首有介石净寿“序”,说:
“戒显师具德和尚(弘礼),和尚为我天董(圆悟)门下之
人,至其记我径山费祖舍利事(指《现果随录》卷四有“费隐老
和尚逝后茶毗现多舍利”条),其言可征也。又读其述论(即
按语),极赞念佛功德,则知莲社(指净土宗)中人也。通篇
但载现亲闻现业感现果者(指“现报”),他如宿因后报(指“生
报”及异熟(指“后报”等,非今所取。”(第四八九页上)
本书根据“凡现在因果系亲见闻者,皆人此录”的原则,共收录明代中后期及清初僧俗中间有关行善而得善报,作恶而招恶报的故事一百三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误作“九十一则”)。每则故事都没有标题,故事之尾均有他者加的按语(宠翁曰”),记叙故事的来源以及自己的感受。
卷一:收“陈益修以力护关庙大士赐目”、“圆通师禀受大戒顿脱无常”、“朱纲魂游冥府论前世事”、“愿宗伯以尽节被溺彰显前因二“魏应之退念开斋卒致缢死》等十八则。
卷二:收“汪司马鱼顶金经镂板传世”、“张封翁以还金厚德子孙世显”、“葛即玉父子刻劝善书施人全家免难”、“北高峰五圣募石柱建灵隐大殴”、“久病翁喜还夙债顿去心蛇”等二十三则。
卷三:收“钱伯韫以老年学佛竟得西归”、“徐亦史捐财惠民随获美报”、“江口屠人不听僧劝立招惨报”、“吴江路丛大报恩奇冤立雪”、“王郡丕赴任吴地为蛙伸雪”第二十九则。
卷四:收“杨君以错口救人致家温富”、“瞽者以害心劫杀己命立顼”、“曹溪原直禅师以悟道精修末后现瑞”、“允修以恶性殴妻终受蛇报”、“渔船以巧计没人立报抵命”等三十三则。
由于作者生活交往的区域在南方,而故事的来源又与作者接触的人物、涉履的地方有密切的联系,故上述故事绝大多数是以太仓、苏州、昆山、麻城、黄梅、杭州、嘉定、宁波、抚州、湖州等地的人和事为基础敷述的。其中有些是作者的亲属、老师、朋友、同侣、邻里和作者本人的生活故事,以及有口皆传、妇孺皆知的社会新闻。在汉传佛教因果劝戒类着作中,本书保存的史料是较多的。
十一、[清]弘赞同(遭集)五卷
清康熙已未岁(十八年,公元二(七九年),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弘赞辑。收入《续藏经》第一四九册。
书首有弘赞的同乡罗浮陈恭尹《六道集序》(未署撰时);弘赞的弟子东莞李龙标《六道集叙》(康熙二十一年作);弘赞《六道集目录》,弘赞《六道集述言》(康熙十八年作)。
弘赞在同(道集述言)中说:
“此集之由作也,冀诸智者知三界之无恒,识六趣(即“六道”)之非久,标志上乘,希求出世,远劫火之烧然
(燃),免沦坠之沉溺。”(第六五O页上)
本书是一部编录佛教关于世界结构的和众生生死轮回的基础理论——“六道二天、人、阿修罗、鬼神、畜生、地狱)的经文和事例的杂集。卷一为“天道”,卷二为“人道”和“阿修罗道”;卷三为“鬼神道”;卷四为“畜生道”和“地狱道”;卷五为“地狱道之余”。
书中对每一道的解释和论证大致包括以下内容:开头是“述言”(又称“释名”、“述名”、“列名”等),对一道的名称、性质、居处以及众生因为甚么原因“业因”)而成为此等生类进行阐释;接着是“述诸经文”(又称“集诸经文”、“录诸经文”等),摘引佛典中相关的论述。主要有《法句喻经》、《三教平心论)、《正见经》、《轮转五道经》、《优婆塞戒经》、《二教论》、《五王经》、《善见律》、《杂事律》、《旧杂譬喻经》、《贤愚经》、《度狗经》、《天地本起经》、《顺正理论》、《正法念经》、《提谓经》等;其次是用来证解此道的具体事例,少则二十余则(如天道),多则六十余则(如地狱道),事例中的主人公绝大多数是汉地的僧侣,个别是印度人。以上三项内容的行文中间夹有一些小注,并附出典;最后是“音释”,即对前面出现的一些佛教术语和作者认为冷僻的字或词加以诠释。如“帝释”、“十恶业”、“由旬”、“二十五有”、“十二缘生”、“阿练”、“八难”、“缘觉”、“阿罗汉”、“大鹏”、“灌佛”、“水陆大斋”等。
为使读者了解佛教关于世界结构的模式——三界,作者还特地在卷一放了一张插图,名“婆娑界一日月须弥山三界之图”,形象地勾勒了它的整体结构,即使是没有读过多少佛书的人,一看也能明白。可谓是佛家实施形象教学的一个例子。
摘自《内明》第212期
版权所有: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