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

为什么古代名人都喜欢抄佛经?

发布时间:2023-11-20 03:29:38作者: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
为什么古代名人都喜欢抄佛经?

佛学是一个历史已久的话题,自悉达多(释迦摩尼)创立佛教以来就深受世人的关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土,自此之后我国历史上无数名人都对佛学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在阅读历史中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名人更是对佛经爱不释手,每每手抄佛经来颂扬佛法。

一 被误解的佛学

你可能很难想象,缘起于印度的佛学,对西方哲学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

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书桌上,除了一幅康德的画,只有一尊释迦摩尼的塑像。他认为“佛教是最高的宗教”,在叔本华的学说中,“独立人格”“痛苦论”等概念都能在佛学中找到源头;尼采把自己的意志至上论,称为“佛教徒的虚无意志”;萨特认为,存在主义与佛教的业报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是完全相通的;心理学家荣格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他的心理学理论,一部分来自于佛教。在《向死者的七次布道》中,他提到的概念,都能在佛学中找到对应:“虚空”是“空”、“充满”是“色”……可以说,正是通过对佛学的研究和吸收,荣格才完成了他的心理学研究。

正如爱因斯坦说的:“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现代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抛开佛教的宗教性,你会发现,佛学是一种充满思辨的普世哲学,佛经中的大量辩论,其实质是一种“透过表象看本质”的思维训练。

这种思想的力量,让佛学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可惜的是,很多人对佛学的理解止于皮毛。提及佛学,首先想到“避世”、“鸡汤”甚至“神通”和“迷信”,这是对佛学最大的误解和伤害。

二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佛学?

除了对西方哲学产生过重大影响,佛学也深深嵌入了中国文化的内核。在唐宋之间出现儒释道三教并行的说法,并在宋代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比如,王维的名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现的正是佛学《维摩诘经》中无常寂灭的心境;苏东坡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透过对实体不同方位的观察,悟出《坛经》世界中,万物因角度的转变而不同的意境,这便是佛家大智慧。再比如谢灵运的山水诗, “空”字在《谢康乐集》中出现了14次,“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洞庭空波澜,桂枝徒攀翻”,皆因他深受《金刚经》的影响,用空关照万物。

难怪有种说法是,不懂佛学,过名山宝刹,看得到风景,看不到文化。

佛学,并不是修行者的专利,而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懂一点大学问。佛学中有一个核心概念叫“正见”,意思是,你只有学会正确认知世界,才能有正确的行动那么,如果我们想要正确地理解佛学,也需要先有“正见”:把那些鸡汤、迷信的误读抛弃,从佛经的原典中,理解原始佛教的真义。市面上存在的佛经浩如烟海

。据记载,佛祖传世的口述中,光佛经就有上万本。

在这上万本佛经中,哪些是最重要、最核心、最能代表佛学基本思想的?我们的祖先已经用智慧进行了投票,佛学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共有十三本经书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被公认为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佛教十三经”。

它们是《心经》《金刚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梵网经》《六祖坛经》《楞严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楞伽经》《金光明经》《妙法莲华经》《四十二章经》。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痴迷《金刚经》,反复抄经多达几百遍;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偏爱《楞严经》,一生随时随地翻阅诵读;阿里创始人马云更是坦言,生意做到一定程度,不能不读《心经》等佛家经典……这十三部经几乎囊括了中国佛教的所有核心思想,成为研习佛学文化的入门首选。

对于我们平常人来说,佛家思想是我们修身养性的良师益友,济安很喜欢佛家的哲理,比如出家人常说的“得大自在”,这短短四个字中便蕴藏无穷的哲理。

得大自在

济安常念唐代布袋和尚的一首佛诗,在文章最后送给大家,算是一点小启发。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后退原来是向前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