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清净和谐的婚姻生活
菩萨的前世父母
孙苏马喇山城(Sumsumaragiri,意译「鳄鱼山」)位于恒河谷中的跋嘎国(Bhaggas,古译:婆祇),世尊曾在此度过他四十五个说法雨季中的一个(MN 15)。
有一次,当佛陀走在这城市的街道上时,一个市民顶礼他的双足并哭道:「我亲爱的儿子!你为什么一直都不来看我们?现在请来我们家,让你的老母亲也可以看看你!」
这个人并没有发疯。事实是,他与妻子在前世中曾不只一次是菩萨(成佛前的佛陀)的父母,而是有五百次之多,还有更多次是他的叔叔、婶婶与祖父母。他一直残存一个模糊的记忆,而在他看到世尊时,一切回忆瞬间浮现,令这个老人控制不住自己。即使到了今天,这种事还是有时会在亚洲国家中发生。
理想中的配偶
这个老人是长者诺酤罗父(Nakulapita),他的妻子则被称为诺酤罗母(Nakulamata)。他们一起被佛陀列在「第一」在家弟子中,特别是由于他们对彼此的坚贞。在巴利藏经中,有关他们的简短故事,是描述他们如天神般崇高的夫妻之爱,以及建立在对世尊共同信仰基础上的绝对信心。
当佛陀受邀去他家时,诺酤罗父向他描述他们的婚姻。虽然他很年轻就结婚,但这么久以来不曾背叛过妻子,连想都没想过,更别说是去做。诺酤罗母也作了同样的宣示,夫妻双方都不曾有一刻背弃彼此的忠诚。
在奉献的过程中,两人都表示希望来世能再在一起,他们问世尊要如何做才能实现这愿望(AN 4:55)。佛陀并未排斥这问题或批评他们的心愿。他回答:
如果夫妻想要在此世和乐相处,并在来世再相聚,他们应培养相同的正信、正戒、布施与智慧。如此一来,他们在来世就能再相遇。
佛陀并说出以下的偈(gatha):
双方忠实与宽大,
自制且具正行时,
彼等相聚为夫妻,
充满爱意对彼此。
一路招来多福气,
彼等共住快乐中,
当两人皆持戒时,
彼等敌人徒叹息。
如法住于此世间,
同持戒与伍波萨他,
死后喜生于天界,
享受丰盛之悦乐。
一个具有崇高心愿的男人,如何和他的女伴一起受戒律保护,佛陀在其他地方也有解释。在此他说配偶双方不只持守五戒,更要超越,并在此之上——他们是正直与净心的;当别人求助时,他们绝不拒绝,且永不轻视或侮辱沙门、婆罗门(AN 4:54)。
从这些话中我们不难看出,理想中的配偶应该如此:不只虔信宗教,更要有足够坚定的心,并从日常生活琐事与一切低下与基本的事物中离染。经典中常说到,白衣居士不拒绝别人的请求,且轻易就能放弃自身的欲望或欢乐,这显示对人与事离欲——一种放下与舍弃的能力。由此会产生内心的自由,那是培养智慧充分与必要的基础。行动上的戒,意志上的出离,以及心中的智慧——这些因素一起构成和谐与仁慈的人生。
婚姻生活和谐的先决条件
关于轮回,以及获得一个有利转世方式的知识,在那时的印度是很普遍的。在诺酤罗夫妻的例子中,由于他们事实上记得自己的一些前世,因此无须对此多作说明。世尊简明的回答正是他们所需要的。
对于和谐婚姻生活的先决条件,佛陀在《豺狼教诫经》(Sigalovada Sutta,DN 31)中有更详细的解释。[1]经中说丈夫——有责任的主动者——应以五种方式对待妻子:他应尊敬她;他不应轻视她;他应对她忠诚;他应赋予她掌家职权;他应尽自己所能提供她一切必需品与装饰品。
如果他如此表现自己,妻子会以照顾他的所需为荣;这个家会很平顺;她将谦虚地对待访客与仆人;她将忠实;她将保护他的财产,并善巧与尽职地完成她的工作。
原注
[1]见那烂陀长老(Narada Thera)著,《每个人的伦理学》(Everyman’s Ethics, BPS, Wheel No.14, 1985)。
◎作者
何幕斯.海克(Hellmuth Hecker)
何幕斯.海克是德国重要的佛教作家与巴利藏经译者。他的著作包含《相应部》(Samuutta Nikaya 第四与第五部分)的德文翻译,以德文写作的两册佛教史,以及一本德国首位佛教比库(bhikkhu)——三界智大长老的传记。
◎英文版编者
菩提比库(Bhikkhu Bodhi)
菩提比库是来自纽约市的美国佛教僧侣,于一九七二年在斯里兰卡出家。他目前是斯里兰卡佛教出版协会(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的会长与编辑。
他的著作包括《包含一切见网经》(The Discourse on the All Embracing Net of Views)、《阿毗达摩概要精解》(A Comprebensive Manual of Abbidbamma)与《中部》(The Middle Lengrh Discurses of rhe Buddba,为共同译者)。
◎译者简介
赖隆彦
海洋大学造船系毕业,中华佛学研究所研究。
曾任中华佛学研究所藏文讲师、智光工商德育老师、 佛光出版社资深编辑、普门杂志社资深编辑,
译作:《森林中的法语》、《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戒》、《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定》、《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慧》等。
编注:
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
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汉传佛教译为为“比丘”、“苾刍”等,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汉传僧众。
阿拉汉:巴利语arahant的音译,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àsava,断尽烦恼者),
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arhant音译为“阿罗汉”,谓为小乘极果。其音、用法皆与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本文采用巴利语新音译,参见《部分巴利专有名词采用新音译的方案》、《巴利语汇解》。
【巴利佛典略语表】
本书所出现的巴利佛典经文,都将采用巴利佛典的略语来标示其出处,因此,以下列出这些惯常使用的巴利佛典略语,供读者对照参考。
AN=Anguttara Nikaya《增支部》(标示节号与经号)
Ap.=Apadana《譬喻经》(i=长老譬喻,ii=长老尼譬喻;标示章号与段落;缅甸文版)
BL.=Buddhist Legends《佛教传奇》(法句经注释)
BPS=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佛教出版协会(康堤,斯里兰卡)
Comy.=Commentary注释
Dhp.=Dhammapada《法句经》(标示偈号)
DN=Digha Nikaya《长部》(标示经号)
Jat.=Jataka《本生经》(标示号码)
Mil.=Milindapanha《弥林达王问经》 (弥兰王问经)
MN=Majjhima Nikaya《中部》(标示经号)
PTS=Pali Text Society 巴利佛典协会(牛津,英国)
Pv.=Petavatthu《饿鬼事经》
SN=Samutta Nikaya《相应部》(标示章号与经号)
Snp.=Suttanipata《经集》(标示偈号或经号)
Thag.=Theragatha《长老偈》(标示偈号)
Thig.=Therigatha《长老尼偈》(标示偈号)
Ud.=Udana《自说经》(标示章号与经号)
Vin.=Vinaya《律部》(标示卷号与页数)
Vism.=Visuddhimagga《清净道论》(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的章号与段落)
Vv.=Vimanavatthu《天宫事经》(标示偈号)
除非特别指出,否则本书所有参考资料皆依巴利佛典协会的版本为准。
版权所有: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