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节 行解相应
达摩祖师曰:『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
白居易问鸟窠林:『如何是佛法大意?』林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儿也解恁麽道。』林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蒋山元曰:『佛祖无异於人,所异者,能自护念耳。滔天之水,源於滥觞,清净心中,无故动念,危乎甚於滔天,其可动耶?佛祖付授,必叮咛云:善自护持。』问:『佛法止此乎?』曰:『至言不烦,顾力行何如耳。』涌泉欧上台曰:『我四十九年在这裏,尚自有时走作。汝等诸人莫开大口,见解人多,行解人,万中无一个。见解言语总要知通。若识不尽,敢道轮回去在。汝但尽却今时,始得成立,转功就他去。亦唤作就中功,亲他去。我所以道:亲人不得度,渠不度亲人。恁麽譬喻尚不会荐取。囫圃底的,但只管乱动舌头。岂不见洞山道:「相续也大难。」汝须知有此事。若不知有此事,啼哭有日在。』(解脱长者:此『尽却今时。』正是转功就位时事。非指最後入兼到位。)
大慈示众曰:『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云居云:『行时无说路,说时无行路,不说不行时,合行甚麽路?』洛浦云:『行说俱到,即本分事无。行说俱不到,即本分事在。』
佛果曰:『古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盖定慧之力,回转业缘,正要惺惺地,勇猛果决,千百生中,当受用其余。』
无业国师曰:『如今天下解禅解道,如恒河沙数。说佛说心,有百千万亿。纤尘不去,未免轮回。思念不亡,尽须沉坠。如斯之类,尚不能自识业果,妄言自利利他。自谓:上流,并他先德。但言触目无非佛事,举足皆是道场。原其所习,不如一个五戒十善凡夫。观其发言,嫌他二乘十地菩萨。且醍醐上味,为世珍奇,遇斯等人,翻成毒药。南山尚自不许呼焉大乘。学语之流,争锋唇舌之间,鼓论不形之事,并他先德,诚然,实苦哉!只如野逸高士,尚解枕石溲流,弃其利禄。亦有安国利民之谋,徵而不赴。况我禅宗途路,且别看他古德。道人,得意之後,茅茨石室,向折脚铛子裏煮饭,吃过三十二十年。名利不於怀,财宝不为念。大忘人世,隐迹岩丛,君王命而不来,诸侯请而不赴。岂同吾辈贪名爱利,汨没世途。如短贩人,有少希求,而忘大果。十地诸贤,岂不通佛理?可不如一个博地凡夫,实无此理。他说法如云如雨,犹被佛呵云:见性如隔罗壳。只为情存圣量,见在果因,未能逾越圣情,过诸影迹耳。』
大慧曰:『世人现行无明,矫而为善,善虽未至,岂不胜寡廉鲜耻。托善而为恶者,教中谓之,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苟能直心直行,直取无上菩提,可谓:真大丈夫之所为矣。尘劫来事,只在如今。如今会得,尘劫来事,即时瓦解冰消。如今不会,更经尘劫,亦只始是。如是之法,亘古恒然,未尝移易一丝毫。』又曰:『世间尘劳之事,如鈎锁连环,相续不断,得省便省。为无始时来习得熟,若不力与之争,日久月深,不知不觉,入得头深,腊月三十日,卒着手脚不办。要得临命终时不颠错,便从如今作事处莫颠错。如今作事处颠错,欲临命终时不颠错,无有是处。』又曰:『以生死事在念,则心术已正。心术既正,则日用应缘时,不着用力排遣。既不着力排遣,则无邪非。无邪非,则正念独脱。正念独脱,则理随事变。理随事变,则事得理融。事得理融,则省力。才觉省力时,便是学此道得力处也。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得无限力。苟能於梦幻中如实而证,如实而解,如实而修,如实而行。以如实之法,能自调伏。起大悲心,作种种方便,能调伏一切众生,而於众生不作调伏不调伏想。但一切临时随缘酬酢,自然合着这个道理。逆境界易打,顺境界难打。逆意者只消一个忍字,定省少时便过了。顺境界直是无你回避处。当此境界,若无智慧,不觉不知被他引入罗网。』
《参禅入门要法》载:佛法工夫做的人多云做不上。即此做不上,便做去。如人不识路,便好寻路,不可说:寻不着路便罢了。如寻着路的,贵在行,直至到家乃可。不可在路上,站着不行,终无到家的日子。
《禅门锻炼说》载:初祖云:行解相应,名之曰:祖。云居膺云:那边会得了,却向这边行履。涌泉曰:见解人多,行解人万中无一。则知从上诸祖未尝以行解为二事也。良以有行无解,即操履精纯,不出阶级,纵有修为,皆名痴福。有解无行,即见地超卓,犹是担板,虽有悟门,皆属狂慧。一者有目无足,一者有尾无头,均非究竟。学家道眼未开,先令参究以锻其解,敲骨打髓,痛下针锥,而行且缓问,所谓:但贵子眼正,不贵子行履也。大事既明,即令操履,以锻其行。鸟道玄路,脚下无私,而解始诣实,所谓: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也。俗禅中有二种歧路,以主人公为禅者,止认身田主宰动转施为,以为佛祖大机大用。无顺无逆,一切皆是,谓之作用是性。由此笼统习气窃发,遂至不择饮啖,不拣净秽,以为大道者矣。有人规正,则曰:痴人。佛性岂有二耶?是谓:以黐胶门而成魔业者也。以豁达空为禅者,止认本来无一物,泯默莽荡,以为自己安身立命。无物无祖,一切皆空,谓之向上巴鼻。由此颟顸邪见得便,遂至不避讥嫌,不顾罪福,而肆行无忌者矣。有人呵谏,则曰:抖子。犹有这个在乎?是谓:以铁铲禅而灭因果者也。此虽学者之谬,亦师家之过也。盖师承正,则学者行解必端。师承不正,学者行解必邪。何谓:师承正?道眼通彻,而重操履。虽为长老,凡事一同乎众。洁其身,苦其志,以勤苦先德为规绳。而冰霜金玉道行内充,丛林得以矜式,斯之谓:正也。何谓:师承不正?道眼疏狂,而心轻操履。一居师位,凡事不同乎众。美其馔,蚕其衣,早息而宴起,以晏安鸩毒为洒落。而持蛮执拗,呵斥修行,一众无所取则,斯之谓:不正也。
《禅学讲话》载:禅宗以坐禅为心花开发唯一之道。以决死的精神,而期达到禅定圆熟之境。同时,在圆熟的境上,必然地有着自己的内在所自发的心灵的飞跃的事实。这是每一禅匠自己所有的经验。然而这个经验,在各种妄见存在的时候,那是不可能的。必将佛见,法见,有见,无见,一切超越过,而入无禅定三昧境时,始经验到心灵的飞跃。这个经验,不外就是教外别传的禅的本质。然则禅的经验是什么呢?首先,可举出的是见性。第二,是行解相应。见性是彻见自性,自觉到本来具有的佛性。换言之,是把经典裏的理想,变为心证,将心性发现为事实。第二,行解相应者,谓:把那种自内证的表现出来,成为现实的实践行为,心证与行为相应而成为一如的人格活动。见性是心灵的自觉。这个自觉当然伴同外面的表现。不仅是外面的表现,(如纯是物理作用等。)且透过那表现,而契合於内证的源底。(尾。正可作及尽今时的解释,但不要站在外面单纯的相上作解,而是应该会解色身佛乃是实相佛家用,菩萨家用。菩萨行般若时,火烧三界,内外诸物尽。於中不损一草叶,为诸法如相故,见山还是山也。)表现便成为归还无限的活动。更说一句,即:和物成为一如,生活在物的当体上,向物悟入者是也。故物和心,物和我,没有个别的存在,物是我,我是物。若说到行解相应方面,是把自内证的真理,活现到日常生活的全体上去。达摩说:『知理者多,悟理者少。悟道者多,行道者少。』可见道的实践是怎样地重要了。(香林四十年打成一片。)
永明曰:『内证自心第一义理,住自觉地入圣智门。此是行时,非是解时。因解成行,行成解绝,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华严》法界观门第一真空观法:(一)会色归空观。(二)明空即色观。(三)空色无碍观。(四)泯绝无寄观。泯绝无寄观,谓:此所观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一切法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语亦不受。(圭峰注曰:受即是念。此下小注,都是圭峰所释。)迥绝无寄,(般若现前。)非言所及,(言语道断。)非解所到。(心行处灭故,不可智知故。)是谓行境。(有二种:一者,是行之境,今心与境冥,冥心遗智,方诣兹境;明唯行能到,非解境故。二者,行即是境,如是冥合,即是真行,行分齐故。一者,相当於从加行无分别智入。二者,相当於从根本无分别智出,乍入後得无分别智。)何以故?以生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真空理性,本自如然,但以迷之,动念执相,故须推破,简情显理。今情忘智泯,但是本真,何存新生之解数,若有解数,即为动念,动念生心,故失正念。正念者,无念而知,若总无知,何名正念!)又:於前四句中,初二句,(所观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八门皆简情显解。第三一句,(一切法皆不可,不可亦不可。)一门解终趣行。第四一句,(此语亦不受。)一门正成行体。(以上,正分解行,此下,反显相须。又:(初)会色归空,无增益谤。(二)明空即色,无损减谤。(三)空色无碍,不是双非,无戏论谤。(四)泯绝无寄,不是亦空亦色,无相违谤。四谤既无,百非斯绝,已当八部般若无相大乘之极致也。况後二观展转深玄。(又:初句,当色即是空。次句,当空即是色。第三,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第四,即当不生不灭,乃至无智亦无得也。)若不洞明前解,何以蹑成此行,(由前成此。)若不解此行法,绝於前解,无以成其正解。(绝解为真解也。由此成前。)若守解不舍,无以入兹正行。(舍解成行。)是故行由解成,行起解绝。
僧从大慈到洞山。山问僧:『大慈有何言句?』僧曰:『有时示众曰: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山曰:『我不恁么道。』问:『和尚作麽生说?』山曰:『说取行不得底,行取说不得底。』後来云居曰:『行时无说路,说时无行路,不说不行时,合行甚麽路?』洛浦曰:『行说俱到,即本分事无;行说俱不到,即本分事在。』天童拈曰:『绝是非,没踪迹,相逢不识面,识面不相逢;诸尊宿各有长处。如今舌头上无十字关,脚跟下无五色綫;要行便行,要说便说。若有人问:如何是要行便行,天童云:步。如何是要说便说,天童云:啊。』
版权所有: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