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法”?
佛学中所谓的“法”,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什么法规法令的那个意思中的“法”,在佛学的义理中,“法”是泛指一切的事和理,及其产生、消亡的内在外在之原由。那么,从这个角度讲,世法范畴中的什么法令法规当然也是“法”了。
在佛经中,我们常见到“一切法”、“诸法”等字样,就是指“一切事物”或“宇宙万物万有之事理”的意思。佛学中常有“万法圆融”的说法,即是指一切事物之存在都不相背离,相互依存,因果相续,平等无二,都在本有的“实相”之中。按现代哲学语义来讲,就是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互为条件的,变化发展的,都是客观存在。我们认识和感受世界,就是从“法”开始的。任何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规则、规律以及存在的内在和外在条件,只不过在佛学上叫做因缘、因果而已,这一切都是“法”。例如水这种东西,它保持着它的“水性”,它有水的物理和化学特征、特性,使人一见便生起水的了解,反过来说,如果一件东西没有“水性”,它的规则不同于水的规则,我们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而修证佛学的目的,就在于如实这般地求证到一切的“法”之来龙去脉。
一般来讲,我们习惯将释迦牟尼对一切法如实的证悟后,在特定条件下,宣示出来的相关言说与实践方法统称为“佛法”,狭义来理解即是释迦牟尼佛讲的“法”就叫佛法。所以,释迦牟尼既已成佛,那他所言所证的一切便是正确的,我们当然要恭敬地学习、实践他传下的“佛法”了,佛门管此叫“如法修证”,这是从世俗谛的角度讲。广义来看(即胜义谛中),佛法即“般若波罗蜜多”。它与释迦牟尼这个人的存在与否可以毫无瓜葛,因为“般若波罗蜜多”,是指存在的本然实相,法尔如是,绝不是由谁所发明或创造。释迦牟尼只是一个“般若波罗蜜多”的实践者、证明者、宣传者。而且法无定法,“法”只在一定具体因缘条件下才会“有用”。我们体认这一点很重要,否则弄不好信仰佛法就成了迷信和盲从。所以,释迦牟尼曾用舟来比喻“法”,教导我们上岸时一定要“弃舟”才能实现修行的目的。
如此说来,我们的修行就一定要如法而不著法。这个“著”,就是指不能很好地解悟或实证到般若空性之前,总是迷信、执取、执著于“法相”的意思。当然话还得说回来,虽然佛法只是手段,不是圆满无瑕的智慧与觉悟本身,但对于无修无证的我们来说,却又只能依法修行才能证得菩提。这等于就是说,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实践,但仅有正确的理论却是万万不行的,实践的每一个台阶须实实在在地走上去,初学者须如法求取“次第” (同世俗语义的“境界”之意思相近),我们可以将“如法”理解为一种“暂时正确的执著”(假言)。那么,我们每上一个台阶即要修习新的“法”,若执取原来的法则不能实现超越和提升,这才叫“不著法”。所以“不著法”是建立在如法的基础之上的,并非是有些人理解的什么都不做、不在乎就叫“不著法”。
综上所述,所谓修证佛法,第一步就是解悟佛学义理,第二步是如法修证,第三步则是不能迷信佛和佛法。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觉悟一切。因此,释迦牟尼本人最反对的就是迷信和盲从,认为修行人最终得丢弃现有的台阶才会更上一层楼,而且凡立于语言的东西都不能同语言划等号。万法随因缘有升灭,诸法空相,法无定法,好比见了小学生我们只能给他小学教材,但我们的目的是让他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和真理。当他有一天成了大学问者,这些小学课本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所谓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之言,这只是一种表法的假说。古印度人习惯用“八万四千” 来表示数量众多。其实机缘无量,方法也是无量,何止八万四千?传法不离语言,言说方式只是为行方便时才会“产生”。所谓方便说法,不过就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意思。即是根据不同的素质、文化和历史社会背景,假借当时、当地、当人的语义、习惯及接纳的素质高下而作的具体开示。
我们必须明白的是,一切法都是平等无二的,法门虽多,目的是一,譬如医道虽多,愈病则一,病愈药废,法门也就无所用了。譬如佛是一个医生,针对不同的病人及病情开了八万四千种药方,我们不能说这个比那个好或差,一切药方法性平等无二,本质上都能治病,都可以把病人变成健康人。但一个人具体该修学何种方法又不可一概而论,须得相应和因材施教。诚如感冒者不能吃胃药,是药它都有一定的针对性。所以,我们修学佛法不能刻舟求剑,不知变通,一定要明白它的药性(世俗谛),及其所达到的本质目的与效果完全一样(胜义谛)。
由于不能懂得以上原由,有些人对佛法繁多的门类、派别、法门总是不能理解,其实这首先是由于佛经卷帙太多,不分门类就难于研读。其次本来就是法无定法、法法各异,有时为行方便其性质还可能相左,合在一起用则两俱不成,分之则各显其用。再则,众生的条件与素质参差不齐,若欲对治不同的“病症”,势必要对症下药,症状既然变化多端,药自然需分类细则。还有,古往今来佛门中的高僧大德们,皆是实修实证的楷模,其所证所言的法,肯定会因各自层次不一而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一致)。感此,我们人生有限,佛法又如此博大精深,若欲周遍行学自然不大可能,所以佛门提倡一门深入但又对其它门类平等视之,因为一切法皆是平等不二。
试想,如果人们真的“万众一心”了,那就只有一种方法可讲,甚至无法可讲。而俗话说,人过一百,形形色色,正因为我们有着种种差别的素质和心灵,释迦牟尼及后世弟子才对应地作出不同的开示和教育,后来才分化出那么多的法门与宗派,我们起初只能依种种“分别”而接受佛法,并依此进入实际修证,其实从修行的目的来讲,分别到后来即是为了无分别。若一个人真的已无分别心了,这些五花八门的方法就差不多算完成使命了。因为他已了知“法”的内核与本来,它们予胜义谛之实相中无有生灭和增减,这个人已是成佛有余了。
真空是实相般若,与妙有、妙用本来不相违背,所以佛法(这里指般若波罗蜜多)应化世间,即是依世俗谛而安立,其形式与内容都非常多变,依佛学的概念,此为“当机”。因为般若波罗蜜多与世俗和常规的一切本来圆融无碍,本来处处相应,是因为我们有了分别意识,本有的智慧觉性被“遮蔽”了,才会主观地以为这个法门好,那个法门不好。其实这同那些以为佛法与生活是两回事的人没什么两样,都是不能真正明白真空与妙有、妙用平等无二。世俗谛中的佛法,恰是因为众生分别心才得以安立,这便是真如所起的“妙用”,而依法修证又是为了要转化这个分别心为智慧(佛门叫“转识成智”)。所谓万有归本,万法归宗,予胜义谛中,这个“宗”即是指根本智慧或“实相”。这是一个对立统一的问题,大家一定要懂得相应。
版权所有: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