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常是常
依空法师
後汉郑玄解释《易经》时,认为「易」有三义:简单、变易、不易。从後二义来看:世间永恒不变的道理就是不断地变化,变即不变,不变即变。佛教的基本教理「三法印」之一:诸行无常,说的就是世间没有永远不变的东西,无常是常理。
何以证明诸行无常,变是一种常轨?我们生存的器世间,有成住坏空的现象,月圆月亏,花开花谢,眼看他高楼从地起,眼看他夷为平地。再看有情世间的人类,则有生老病死的循环,有生必有死,有生必有灭,生死无常成为中国文学中经常出现的庄严主题。孔子观於川流,而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光阴流逝不再的慨惜。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丕「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日月如驰。」陆机「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都是对倏忽若寄的人生的喟叹,把生命譬喻作晨霜、朝露,短暂无常,不可把捉。《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调在反映人生苦短,好景不常驻的心理:〈今日良辰会〉:「人生寄一世,奄忽如飙尘。」〈回车驾言迈〉:「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驱车上东门〉:「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金石终将化为灰烬,何况危脆的身躯。《古诗十九首》所吐露的是魏晋六朝社会动荡不安、生命瞬间殒灭的时代悲音。
佛教认为我们的心识生住异灭,天台哲学说「一念三千」,《金刚经》则说「三心了不可得」,过去心已经消逝,未来心尚不可把握,现在心则刹那生灭,因此,心念也是无常。如果世间一切都是无常,那麽人生奋斗的意义何在?无常如此地令人沮丧,怎麽是真理之一呢?既然一切现象都是无常变化,美好变成坏败是无常,坏空转成成住也是无常;盛极必衰是无常,否极泰来也是无常。因为无常,细胞会新陈代谢,疾病可以痊癒;因为无常,「长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世代交替,社会人力清新,生生不息;因为无常,「世间公道唯白发,贵人头上不轻饶」,警惕世人生起勇猛精进心,珍惜寸阴,经营生命,不可任意挥霍青春。因为无常,人世的困顿终将拨云见日,「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史记》)。陶渊明〈饮酒〉诗说:「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世道和自然一样,有代谢、荣衰的无常变化,若能察时顺机,便不再迷惑於俗。陶诗〈神释〉:「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体证无常的虚妄性,超越死生祸福,不悦生、不恶死,融合於大化流行之中,与自然合为一体,开创永恒不灭的生命。因此,能够彻悟「无常」之理,正是所以通向「恒常」之道的助缘与途径。
版权所有: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